第A06版:鲁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美丽富强现代化新鲁山
鲁山南召开展跨区域市场监管合作
现场教学
焦唐高速建设者 元旦假期坚守岗位
琴台街道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
壮大集体经济 推动乡村振兴
县二院狠抓医疗业务发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山县委组织部聚力拧成“一股绳”、织密“一张网”、下好“一盘棋”——
壮大集体经济 推动乡村振兴

 

1月3日,鲁山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构建多方组织对接、供需对接、项目对接、服务对接机制,以村集体经济提低扩中引领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聚力拧成“一股绳”,推动资源“大融合”

依托村(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各级扶持政策、各类资源资产、各方力量有机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推进村集体、群众“双增收”。

整合政策资源。县财政统筹安排3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金融等部门相继出台具体措施,推动项目资金、土地利用、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向领办合作社倾斜。

整合要素资源。通过股份合作、抱团发展、联合生产、规模经营等形式,将农村分散的资金、土地、山林等要素整合起来,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集中流转、统一生产发展、统一经营销售、统一分配收益。

整合力量资源。根据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创新“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吸纳龙头企业、社会资本、致富能人等参与领办合作社经营管理,推动群众增富、企业增效、集体增收。统筹交通、移民、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项目资金,累计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五星”创建村基础设施建设。

聚力织密“一张网”,推动优势“大集中”

县委组织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经济优势、群众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经营兴农。立足食用菌、血桃、酥梨、旅游、民宿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康养、旅游民宿等新业态68个,在延伸产业链条、抱团融合发展、拓展产销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定向发力,让村集体和群众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瓦屋镇引进尧荣菌业、九九乡情两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食用菌示范基地11个大棚2500多座,打造“香菇小镇”,带动周边4个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

销售富农。构建“田头市场+企业商超+电商平台+城市终端配送”销售模式,在大型商超等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柜,组织农产品直播、农民丰收节、特色采摘等活动120多场次,线上线下同步推介特色农产品,畅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对群众有需求、村(社区)党支部和党员有生产销售基础的村,鼓励村集体领办农业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仓储管理等配套服务,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获得服务性收入。熊背乡大年沟村注册“大年沟血桃”品牌,对全村的血桃统一把关、包装、仓储和销售,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15万元。

品牌强农。引导企业围绕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要求,加快农旅深度结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有效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董周乡蔡庄村培育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五里岭酥梨”,打造6万亩(1亩≈666.67平方米)酥梨产业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8万元。目前,全县已注册“聚京蝎子”“大年沟血桃”“豫尧蓝莓”等品牌和农产品商标20余个。辛集乡张庄村、熊背乡大年沟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聚力下好“一盘棋”,构建发展“大格局”

采取“支部+支部”“支部+企业+行业部门”等形式,组建党建联合体37个,探索“党建引领、联村抱团”模式,迭代升级经营业态,让党建强起来、产业兴起来、村民富起来。

坚持联建共建。村(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倡导“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对集体资源匮乏的村,建立“党员共管、事务共商、难题共解、资源共享”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采取联村共建等方式,推动强弱互补、抱团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露峰街道投资374万元打造“飞地园区”,建成冷库3座、冻库1座、食品加工厂1座,共享经营收益,每个社区年增收11万元。

坚持汇聚要素。着眼地域、产业、资金等关键要素,梳理一批相关资源、开发一批发展项目、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完善一套管理制度,因地制宜深挖自然资源、人文特色,共同探索、开拓农业产业新业态,实打实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观音寺乡太平堡村党支部领办保鑫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坡地1.3万亩,发展“三林经济”,村集体年收入突破80万元。瓦屋镇上竹园寺村成立村集体控股的农产品销售公司,实行市场化经营,村集体年盈利20万元。

坚持聚群延链。针对各村发展不均衡、村级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全方位整合、专业化运营、改革性突破等方面创新探索实践,形成了飞地合作、产业联盟、村企共建等多元化运营模式。董周乡统筹资金2400万元在小集、龚庄等4个村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400座,辐射没有集体经济的23个村,每村每年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常洪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