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民呼必应·鹰城公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电梯脱检存隐患?
文明驾驶 慎开远光灯
上周期民呼必应各平台受理群众诉求13015件
两家店面喇叭揽客声音扰民
居民“吹哨” 部门“报到”
朱喜红:心中装满爱与牵挂
市志愿者协会招募公益宣传员
热心读者为困境少年捐款
探访独居老人 温暖传递爱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喜红:心中装满爱与牵挂

朱喜红(右)询问社区老人身体情况
 

人 物 名 片

人活着,能服务别人才有意义,被人需要证明自己有价值。

——朱喜红

朱喜红今年49岁,是叶县困境儿童助学养育中心和卫东区喜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19年来,她倾情救助孤儿和困境儿童,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创办喜乐之家,打造社区“养老乐园”。

凌晨3点起床做馒头,6点出发送货,6点50分卖馒头,9点30分带老人做拍打操……10月31日一大早,在卫东区东工人镇街道东湖社区喜乐之家,朱喜红像往常一样忙碌着,微笑着和老人们打招呼,不时忍不住打几个哈欠。

“太累了,前几天头发白完了,小朋友都喊我奶奶,这是刚染的。”她摸着头发调侃道。今年,她49岁。

朱喜红是东湖社区喜乐之家负责人,这里以帮扶智力障碍患者为主,馒头工坊帮助大家再就业。朱喜红在我市小有名气,大多缘于她和三姐妹、弟弟多年来救助孤儿和困境儿童。

她成了机构负责人

“我最早是做生意的。”朱喜红兄妹5人,她排行老三。2004年,她在市区经营一家饰品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同年,朱喜红的大姐朱春红致力于救助孤儿,二姐朱永红和四妹朱智红也先后加入。救助孤儿需要大量资金,除了联动社会爱心人士,大部分的经济缺口都由朱喜红和五弟补上。

随着国家对孤儿帮扶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完善,孤儿越来越少。2017年底,朱喜红跟着二姐和四妹开始走访市区及周边县区的困境老人、困境儿童等,希望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在走访过程中,她们发现农村一些地方的困境儿童即使国家给予生活补贴,但其父母患病或有智力障碍,并没有监护能力。

“小孩的模仿能力极强,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其行为举止会异于常人。”出于对这些特殊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考虑,二姐朱永红提议成立困境儿童中心,照顾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经过协调沟通,2018年4月,在叶县民政局、叶县慈善协会和北京启爱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叶县困境儿童助学养育中心成立。养育中心为这些没有监护能力家庭的困境儿童资助学费、生活费,孩子们也可以在养育中心生活,直至成年。

养育中心缺管理者,怎么办?当时,朱喜红已经不做生意5年了,终于过上一日三餐按时吃、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生活。她的儿子那时在寄宿学校上初中,一周回家一次,几乎不需要她管。大姐、二姐和四妹还有自己的工作,五弟在外做生意。

“就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你去!”二姐朱永红选定朱喜红当养育中心的负责人。朱喜红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朱喜红呼朋唤友,带着8名志愿者,从市区赶往叶县。洗衣、哄睡、做饭、陪玩……

养育中心有30余名困境儿童,最小的只有5岁,她当起了管理者,也成了“代理妈妈”。

帮到他们的心坎上

在朱喜红的认知里,既然决定帮这些困境儿童,就不能仅停留在生活上的照顾,心理疏导也是重要一环。

办养育中心这些年,很多人会主动上门寻求朱喜红的帮助。对于有监护能力的家庭,她会婉拒。但确实困难的,朱喜红也会联络北京启爱公益基金会给予帮扶。

2021年,朱喜红接到叶县第二实验学校老师张丽华的求助电话。该校有个9岁的男孩宋晨晨(化名),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脑梗,还有个姐姐生病住院,由爱心人士和亲戚照顾。“这孩子现在脾气暴躁,还很自卑,家里也没人照看,能送你那吗?”张丽华问。

经过走访核实、体检等程序,宋晨晨住进了养育中心。但他无法控制情绪,多次因与其他孩子闹矛盾而出走。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或养育中心生活老师与他沟通,他都认为是老师要批评他,开始大吼大叫。

宋晨晨控制不了情绪,朱喜红就转变“战术”,从来不在他的气头上进行沟通。每次等他发脾气后的一两天,朱喜红才会找他谈心。从语气到用词,朱喜红会提前斟酌几遍。

时间久了,宋晨晨感受到了朱喜红的关爱,逐步做出改变。“虽然现在他偶尔还会发脾气,但是无论是个人卫生还是性情都改变了很多,老师和志愿者有目共睹。”朱喜红说。

截至目前,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朱喜红和家人已救助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孤儿和50余名困境儿童。

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就业

为了让精神障碍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今年,朱喜红先后在卫东区五一路街道河西社区和东工人镇街道东湖社区成立喜乐之家,开办馒头工坊,帮助他们再就业。

“他们本身就没有竞争优势,只有产品好,才能吸引回头客。”朱喜红多次前往外地探索救助路径,她觉得馒头每家每户都需要,决定通过卖馒头带领精神障碍患者再就业。

工疗是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一种治疗形式,通过让他们参加工作、融入社会,以达到心理疗愈。馒头工坊的志愿者每天负责做馒头,用的是8星级面粉,里面除了碱不放任何添加剂。精神障碍患者每天定时拉走馒头,在固定摊位售卖,利润归他们所有。

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朱喜红每天也会拉着馒头出去卖,还会广泛联络,为市区超市供货,所得收入用来补贴那些参与工作但盈利微薄的精神障碍患者。

“我现在每月能赚800元左右,心情也好多了。”东湖社区居民杭春晓(化名)患抑郁症多年,女儿患有脑瘫,丈夫是一名工人。多年来,她赋闲在家,不愿参与社会活动,馒头工坊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

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喜乐之家又在社区增加了老年棋牌室和康复室,致力于打造社区“养老乐园”。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朱喜红感觉很累。这次,她又3个月没回家,但从没想过放弃。做什么事,只要认定了,她就要做好。朱喜红的家在市区建设路中段,养育中心在叶县,喜乐之家在平安大道东头,回家路上她骑着电车睡着好几次,后来干脆就扎根在东湖社区喜乐之家。

采访中,朱喜红的丈夫屈永刚拎着刚做好的豆瓣酱来东湖社区喜乐之家看望朱喜红。“她天天不管我,我已经从支持变为习惯,只要她愿意,就让她一直做下去吧,家里有我。”屈永刚笑着说。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