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秋凉桂花香
一招鲜吃遍天
为爱烹饪
栉风沐雨
天凉好个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栉风沐雨

 

◇ 曲令敏

栉风沐雨

出处:《庄子·天下》“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栉风沐雨”。

释义:栉(zhì)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人不顾风雨,辛苦奔波。

《庄子·天下》中引用墨子的话,译成白话:“过去大禹让洪水四处散开,疏通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沟无数。禹亲自拿着盛土的器具和掘土的工具,而聚集了天下的河川;累得腿上连汗毛都没有了,暴雨淋身,疾风梳发,安定了万国。禹是个大圣人,他为民劳苦到如此地步。”墨子距大禹治水的时代不算太远,他的话是可信的。

大禹治水,多为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散见于多种史书资料:禹生于上古时期,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夏后氏的首领、夏朝的开国君王。有功于民者,多被尊奉为神,这也是禹的神话与传说遍生遍长的起因。

《庄子》有载:“禹之时十年九潦”,《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都有大禹疏浚了包括黄河长江流域的九道江河的说法,地域包括古兖州、古豫州、古冀州、古荆州、古雍州,古汝州也在其中。

漫漶的史迹不可考,地下文物和山川形貌反倒成了古老传说的佐证。

汝州当代学人刘占江经多方考证,有此一说:古 “汝海”所涉及的栾川潭头和嵩县田湖,以及登封、鲁山、汝州等地都有大面积湖泊和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他推断当年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应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颍、汝河流域。”

近年来,相关专家对汝阳县牛头山文化遗址多次考察,根据出土文物和《禹贡书》《山海经》《史记》等文献记载相对照,认为汝阳县牛头山文化遗址为大禹治水的“工程指挥部”遗址。

当年,大禹接手父亲鲧治水,新婚4天就抛家别舍,一去十年未归。他记取父亲的教训,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得出水只能疏而不能堵的结论,由此制定了正确的治水方案,亲自率众人用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等,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清淤开渠,劈山泄洪,最终导水入海,从根本上解决了洪水泛滥的大灾难。

汝州市蟒川镇蒋姑山地质古老,层峦叠嶂,其中有传说中的大禹摇船到山前救人的“码头崖”,崖上还有大禹拴船用的象形石“拴船鼻儿”。汝州境内的紫云山上,有被人称为记录大禹治水天书的巨石,刻有“田”字和河流。与汝州市地头相连的鲁山县,有河名禹王河,境内的仓头镇,田连阡陌,溪壑如梳,又有禹王庙和禹王冢。

栉风沐雨,是大禹为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种子,在天下万民的后土中一代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全面进入智能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继承禹王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继承他筚路蓝缕、舍己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承担起该承担的,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对得起肩负的使命。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