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那一牙甜甜的月饼
月光如旧
月圆寄相思
中秋有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光如旧

 

◇叶剑秀

秋分以后,风起秋寒,收获的喜悦还在大地上流溢,丰盈的中秋节在人们的期待中如约而至。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的巅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因独特的习俗和美妙的含义,自古至今受到华夏后裔的尊崇和信奉。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阅读典籍,拂开岁月的尘雾,遥望那一轮洗尽铅华的明月,触摸历史文脉的纹络,感受中秋文化的悠远而厚重。

“中秋”一词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唐代时中秋祭月、赏月的风俗已在中国北方流行,在当时的长安一带极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奇妙连接,充满浪漫色彩。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中秋节祭月的习俗更浓。祭月,“其祭必圆”,各家都要设“月神位”,举首望月,“向月供而拜”。《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时,云稀雾薄,月光皎洁,民间除了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民俗,内容与形式也随着流光溢彩的生活越来越变得新颖与时尚。

中秋节,是人与月的共生共鸣,所有的仪式和情节,都围绕人与月的主题有序呈现。

祭月。中秋当晚,各家设立香案,将月亮神摆在重要位置,拜祭月亮神,月饼和西瓜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全家人聚集月下,红烛高燃,按照长幼顺序祭拜月亮。而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主人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皆不可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均匀。祭月活动是祈求家庭和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收吉祥的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理念异曲同工。现今的中秋夜,一家人欢聚一堂,欣赏圆月,常常忽略繁琐礼节,重在团圆,也不伤节日雅兴。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传统月饼的外皮由糯米粉和酥油制成,内馅则是豆沙、莲蓉、五仁、红豆等馅料。月饼的形状似圆月,寓意团圆和完美。古老的习俗中,将月饼放在月亮下赏月,寓意与月亮共同团圆。月饼还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在月饼内藏上秘密字条,如写上许愿、祝福、关爱等心语,把月饼赠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殷殷情意。

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对月当歌,吟诗作赋,吼几声河南梆子,诵一首抒情小诗,把庄严肃穆的祭祀变成了轻松欢娱的节日,也是当下人们释放生活压力的过节方式。

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次日晚上,再邀约一众亲朋好友,继续赏月,故为“追月”。

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时下,人们多是以红酒代替,多有文雅之趣。

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延续至今,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光芒依然灿烂,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故乡的依恋,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期盼团圆是人们永恒的精神需求,这便是中秋节的魅力和意蕴。

自古至今,人们中秋望月,静观月缺月圆,心中往往会生出复杂的情愫,尤其漂泊异乡的孤独游子,极易生出悲欢离合的感慨来,深情的思念和浓稠的别离苦愁涌上心头,于是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绝唱。

中秋望月,心中充满期待和祈祷。赏月,是人们与月神的心灵对话。一轮阅尽沧桑的圆月,光耀华夏大地数千年,携带着人们的共同祈愿,寄望丰收,祝福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盛世太平。

中秋佳节,把酒望明月,掬一把月光入怀,心绪忽然就会感动起来,感恩的情结萦回于胸。感恩天地月神,感恩父母朋友,感恩造福百姓的社会和国家。

中秋已至,月光如旧。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