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卫东区东城茂三楼文旅基地的一家小店内,满头白发的店主人冯萍戴着老花镜坐在桌子旁,一只手捏着一个半成品香包,另一只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手掌大小“长命锁”造型的香包就缝好了。
今年58岁的冯萍从10岁起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针线一拿就是40多年。2020年,冯萍用传统手艺缝制的“冯氏香包”入选卫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她的香包“工厂”也由家里搬进了文旅基地。
“年轻的时候,好多人夸我针线技术好,图案设计得也好看,那时我可骄傲了。为了不落后别人,我每天都练习针线技术,几十年来没间断过。文旅基地很有传统文化氛围,我觉得咱这手艺也是老技术、老传统了,想让更多人了解,便搬来了这里。”提起开店的初衷,冯萍深有感触地说。
小店内的货架上悬挂着上百款不同大小、香味、造型的香包,有爱心包、荷花包、十二生肖包等。桌子上,各种各样的布料、香粉、针线满满当当。“香包造型也要跟得上时代,机器缝制的新式造型香包虽然用纯手工方式不一定缝制得出来,但可以借鉴款式与图案。目前,我正在研究怎么缝制出新式造型香包,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冯萍说。
冯萍说,手工缝制香包是个功夫活,不仅要耐得住性子,还要日复一日地练习。一款香包要想好看,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要经过选料、设计图案、刺绣、塞棉投料、缝合、加配珠、挂流苏等工序。香包越小,越难缝制,稍不留神针脚歪斜,就会“露馅”,前功尽弃。
“这些罐子里的香料可是我的宝贝。”冯萍指着桌子上的十几个黑色罐子介绍道,香包好不好,除了针线技术外,香料也很重要。罐子里面的香料都是她专门请老中医配制的,有安神的、助眠的、防感冒的、驱蚊的。她会根据不同年龄、节日、时令,缝制不同功效的香包。
“她认真负责、耐心细致,性子喜静,心灵手巧。为使香包图案更时尚、更好看,她还专门学习了电脑图案设计。”与冯萍合租店铺的竹编手艺人肖金培说,冯萍一有时间便拿着针线缝缝补补,常常戴着老花镜,一缝就是一整天。
冯萍说,现在她除了缝制香包外,还接一些刺绣以及制作布艺手工品的订单。凭借出色的手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我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手拿针也不稳了。好在现在越来越多人重视传统文化了,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免费教,让咱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冯萍说,每到周末,就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店里体验缝制香包。除了教授针线技巧外,冯萍还会介绍香包的来历。
“马上端午节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加班’多缝制一些香包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开开心心地过节。”冯萍说。
(本报记者 张五阳/文 姜涛/图)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视觉 李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