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姣
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开展“村民夜话”,让村民有问题当面提、有办法当面说;宝丰县各单位“一把手”深入服务窗口“走流程”,变“群众提建议”为“自己找问题”。
智者主动找问题,愚者坐等问题找上门。在基层工作,不想“两眼一抹黑”,就得多进百姓门、多听百姓言,主动“人找事”,不等“事找人”。
路灯是亮的,下水道是通的,致富路是广的,当“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了;有沟通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信任,有信任才能消除距离,当“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干群拧成了一股绳。透过银王村和宝丰县的实践,我们看到:主动找问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有效路径。
主动找问题的核心在“主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矛盾躲不得、问题拖不得,越躲问题越多、越拖问题越大。干部与其坐等问题上门,倒不如关口前移、主动作为,防患于未然,遏难于未发。主动找问题,看似“自找麻烦”,实则“事半功倍”,既提前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还赢得了民心,更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如何找问题,最好的办法来自群众。在小说里,武林高手多隐藏于江湖。在现实中,也常有“高手在民间”。老百姓生活在基层,对问题看得透、方法想得实,他们中的很多人更是化解基层难题的“扫地僧”。不管是开展“村民夜话”,还是“一把手”深入服务窗口“走流程”,都是把“群众”作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只有更好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决策符合民意、政策赢得民心。
真金还是镀金,百姓心中有杆秤。找到的问题,不但要听进去、记下来,更要去落实。基层运转通畅顺畅,就能够用一根根“针”穿起“千条线”,绣出“中国之治”的锦绣画卷。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一部分多次提到“基层”这个关键词,强调要“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是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家园,是社会治理最深厚的支撑,希望更多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主动找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