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汝坟店的四座桥
恨我不识元鲁山
刘邦与汉三杰入驻鲁山之考究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恨我不识元鲁山

 

◇ 静远

秦汉置郡县,露峰数千年。

古今被德音,皆颂元鲁山。

元德秀,字紫芝,玄宗朝曾任鲁山县令,官声人品极佳。元德秀进士及第入仕后,“清似匣中镜,直如琴上丝”,首任南和县尉;因“惠政”擢升龙武军录事参军,再任鲁山县令。任期三年届满辞职归隐陆浑山,以教授儒学弟子为业,直至终老。

元德秀同代的著名诗人皮日休说:“吾无鲁山道,空有鲁山辞。所恨不相识,援毫空涕垂。”宋代的理学家真德秀因景仰元公的德行文章而改名,后更字景元,再更字希元。师从真德秀的刘克庄将自己的书斋以元公的诗歌《于蒍于》命名为“于蒍于斋”。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更是发出了“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的感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轼以没有认识元德秀为恨事呢?

元德秀幼年失怙,兄又早亡,家庭生活重担骤然在肩。他一边皆尽所能侍奉母亲,一边读书应试。去京都科考因为不放心老娘,他用板车拉着母亲,步行千里赴京,以才行第一一举中第。不久,母亲病亡,为了守孝,他墓旁结庐三年,食不甘味,坐卧苇草,并刺血书写佛经,其孝行感天动地。其侄尚在襁褓即失双亲,元公视侄为己出。因无力聘请保姆,他就把侄子带在身边,既当爹又当妈,虽其苦无以言表,依然尽心尽力将侄子养育成人并使其成家立业。

元德秀丁忧期满,出仕任南和县尉。在任期间,他一力维护社会安定,民众安居乐业,因政声卓著被黜陟使举荐又升任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伤足辞职。就任鲁山县令后,他感叹民间疾苦,全心全意解民于水火之中。据国史记载,元公任鲁山令不久,适逢唐玄宗在东都洛阳五凤楼大宴群臣,命令周围三百里的州府县令率团参加歌舞会演。元公感念治下百姓生活维艰,为了劝谏玄宗关注民生,爱惜百姓,亲自作词谱曲,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轻车简从,仅带领乐工数十人,联袂出演《于蒍于》。所幸此时的玄宗尚能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感叹元公乃“贤人之言哉”。元德秀以赤胆忠心赢得了鲁山人民的爱戴。在任期间,他亲民爱民,轻徭薄赋,以礼乐教化民众,在城北筑起的“琴台”,成为联结百姓官府的桥梁,留下了“琴台善政”的千古佳话。

元德秀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当时鲁山附近,豺狼横行,恶虎伤人,百姓苦不堪言。当他巡查南牢时,一囚犯自请打虎以赎己之罪,元公许之,身边吏卒唯恐是囚犯逃跑脱身的诡计而受连累。元公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以苍生为念、诚信化人,大义凛然地说“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罪囚也没有辜负元公,虎患得到了清除,士农工商无不感动,称颂元公为民除害。

德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己克勤克俭,粗茶淡饭,“只饮鲁山泉,只采鲁山薇。尽日一菜食,穷年一布衣”,所得俸禄,全部用于抚恤救济贫困潦倒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离开鲁山时的情况,在他的《归隐》诗中描述得清清楚楚:“缓步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閒。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为官一任,全部家产仅为一匹绢布,拉着一辆柴车而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元德秀归隐陆浑山野后,院无围墙,门不加锁,陶然以琴书自娱,去世时,家里仅有枕履箪瓢而已。当时与元公意气相投、曾官居吏部尚书、谥号文忠的颜真卿,亲自为元公墓志铭书丹,其文由当时的大家李华所作,碑铭由当时的大师篆刻,再加上元德秀德行卓著,被称为四绝碑。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元公作为一位坚守并践行儒家思想的杰出士人,效法孔子,一生致力于礼乐教化,为国培育济世救民的人才。他亲自创作并与乐工在洛阳五凤楼联袂演出《于蒍于》,达到了让唐玄宗通过欣赏音乐了解民生的效果。他培养教育的学生载入史册的就多达数十人,有的还是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成为活跃在大唐时代的风云人物。而他的族弟元结十七岁拜元公为师,进士及第后,做官官声好,民众乐其教化,且立石颂其大德;从军战绩高,为平叛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做学问,写诗赋,他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新乐府运动中也有重要一席。

元公无论生前还是身后,由于他忠君爱国,致君尧舜;他事母以纯,孝老至诚;他事兄以悌,侄如己出;他心怀苍生,爱民如子;他情怀家国,为国育才;他向往商周,订正礼乐;他情系山水,归隐泉林;他崇尚自然,身无长物;他才行第一,士民景仰。

我们知道,苏轼不仅是一位名满华夏的大文豪,还是一位始终怀着致君尧舜理想的奋斗者,大隐于朝,心系天下,情在苍生,造福一方。为民请命,敢于挺身而出;奖掖后进,鼓励人才脱颖而出。这与元公何其相似乃尔!二公信仰相同、思想相同、品德相同,可谓不分伯仲,互为知音。苏东坡有“恨我不识元鲁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鲁山是元德秀“琴台善政”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鲁山人,在我小时候,不仅听到过元德秀的事迹,还经常到县城的琴台去玩耍;上中学时,又知道了元德秀是鲁山历史上著名的、受民众爱戴的好官;特别是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记载元鲁山先生事迹的史学典籍和不少考证文章、纪念诗文,元德秀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激励着我提起笔,为宣传元德秀的贤德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也是为了表达我对元德秀的热爱和无限景仰之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