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再版的李渡口
菜窖的记忆
早餐
史海泛舟
苦,也是喜欢的苦
一张老车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餐

 

○ 石永亮

一向早起的妻子因病住院了,家里只有我跟儿子。平时都是她做早餐,这下可轮到我了。

六点半不到,我起床,准备早餐。平日吃惯了妻子做的燕麦粥,这次我直接熬了一小锅燕麦加黑芝麻糊的两掺。爷儿俩吃罢,各自上班去了。

不知从何时起,燕麦、黑芝麻糊、纯牛奶、核桃粉都成了我家早餐的必备,周一到周五,不停调换着。

有段时间,儿子不知是吃够了,还是怕妻子早起做饭麻烦,说外边的饭香,主动提出到街上吃。也许是外面的早餐品种多,有些还没有吃过,尝个鲜。时间一长,花钱多少不说,关键是吃不完,再加上烫嘴,儿子又开始在家中吃早餐了。

见此状,我总是隔三差五地用工厂每月发的餐费在职工食堂小卖店里,买些全麦面包之类的,就着果酱下肚,再喝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还别说,挺抗饥的,到中午也不太有饥肠辘辘的感觉。

后来,听了钟南山院士的忠告,又开始冰糖雪梨粥,外加几粒枸杞和几个红枣,热乎乎地喝上一大碗,浑身发热。

不缺吃、不缺穿的年代,那种单纯靠面糊糊就馒头外加咸菜的生活早已成过去时,曾经“缺粮”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连续两天的早餐都是五元,一份是萝卜干素包子外加一杯红枣莲子羹,一份是烙馍卷鸡蛋。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年月,面糊糊里打上个鸡蛋,再放一小勺白砂糖就已经很奢侈了。现在,打开天然气炉,或是微波炉,早餐几分钟就成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年头,谁还喝面糊糊呀?”邻床的病友是一位宝丰县的老太太,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眼不花耳不聋,语气缓慢而轻柔。老太太有三儿一女,每次与家人通电话说得最多的是“喝的甜面汤”。

其实,她所说的甜面汤,里边并没有添加白砂糖,当地人管面糊糊也叫甜面汤,主要是没有加盐。一旦加了料,称谓也随之改变,像加个鸡蛋叫鸡蛋汤。

“老太太都85了。咱能活这么大岁数?”妻子说。

“现在生活好了,肯定能!”老太太唯一的女儿自信满满。

“净是富贵病,哪儿能活那么大岁数?”“别吃那么香嘛。”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世世代代都为了一个吃。时代变迁,今非昔比。如今,吃得起了,吃得饱了,也讲究吃得好了,追求科学饮食、健康饮食。“这景象改革开放之前是不曾有的呀!”我在心里喑想。

正是因为有了连年不断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钱夹子、米袋子和菜篮子都赋予了新的内容,人人能吃得起、吃得饱,越来越多的人还变着法儿地吃得好,更多地开启了花样早餐模式,更加讲究营养的均衡和健康的保持。

普通工薪家庭早餐的丰富多彩,与其说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倒不如说也是幸福生活的载体和象征,更是小康社会的生活缩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