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文启事
宁 静 的 牛 村
异香悠悠话大蒜
十月追寻
史海泛舟
听老人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家的老房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家的老房子

 

◎ 高德领

老家的这所老房子是父亲终生的心血和汗水,尽管已多年无人居住,但父亲生前坚持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骑自行车回去看看,打扫打扫、收拾一番。眼看父亲去世快一年了,我抓紧时间把老房子整修了一遍。堂屋瓦房已出现多处漏雨,就用树脂瓦盖了一层,比原来的土制瓦好看耐用,据说有效期可达20年。院子里又用水泥打了一遍地坪,免得杂草丛生。父亲周年祭那天,我跪在他的坟前告慰他老人家:爹,你交代儿子的事办妥了,安息吧!

修完房子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我感慨万千。几十年的蹉跎岁月,转眼已物是人非,目之所及皆是回忆,仿佛又回到了装满儿时欢乐的从前:余晖洒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院子里,小脚的奶奶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玉米,咕咕咕地叫喂着鸡子。父亲在屋檐下叮叮咣咣地修理着农具,妹妹们在一边嬉闹玩耍。灶火(厨房)里飘出袅袅炊烟,母亲满头汗水满手的面,瘦弱的身影仍是那么亲切。内心里短暂的幸福和温暖过后有些黯然和伤感,眼泪却忍不住落下来,生我养我疼我的亲人都已离世,那些贫穷但温馨的日子早已铭刻在我心中。

老家、老宅、老房子,封存着往事,安放着乡愁。

老院子的堂屋是3间瓦房,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厚厚的土坯墙,东边一间住着奶奶,中间的客厅奶奶叫它“当门儿”,墙上贴着不少奖状,身为共产党员又担任村干部的父亲是全村人的榜样。后来墙上也陆续贴上了我的三好学生奖状。西边一间是父母亲的住室,有了妹妹以后我就和奶奶住东间。随着5个妹妹的出生,住房越来越紧张,我从上初中开始住校,节假日回家,天热的时候干脆就住院子里或平房上,天冷的时候就和父亲一起睡在生产队的牛屋里。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当民师住学校,担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就住在大队部,既方便工作,也是无奈之举。

老宅南北也是3间房子,最南边是大门,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将其改造成平房,这样上边可以晒粮食,下边可以放杂物,中间一间是灶火,母亲在这里忙碌劳作了大半辈子。厨房北边的空地上长着一棵枣树,树下垒了一个鸡窝,常年养着十几只鸡,每天早晚奶奶会按时开鸡窝、关鸡窝,而且每次关之前都要数数,唯恐少了一只,有时候夜间还要起床看看有没有黄鼠狼偷吃。在那鸡蛋换盐的年代,这些下蛋的鸡事关全家人吃盐和我的学费。枣树紧靠着院墙,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曾和母亲到市区老市场卖过枣,赶了个早集卖了一块多钱,母亲高兴地说:“终于可以给你奶奶买点黑糖沏水喝了!”

院子西南角正对着大门原来是一个猪圈,每年出栏一头猪,年底卖掉用于全家过年的花销。养猪主要靠母亲和奶奶,她们每天从地里打野草、捡菜叶,回来后用泔水煮一煮喂猪,养猪既可补贴家用又可积肥交给生产队多挣工分,可谓是一举多得。

现在的东院4间平房是改革开放后新盖的,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全家和村里人辛劳的身影,以及父母住上新房子时满脸的笑容。后来我们兄妹渐渐长大,一个个离开了家,从简陋、古朴的农家小院走进了繁华的城市,住上了楼房。每当逢年过节全家人聚到一起时,父母亲总是告诫我们,住得宽敞了,日子好过了,不要忘记过去,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父母的教诲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家运之兴旺,在于和睦、孝道和勤俭。每每想起父辈的艰辛,内心总是感慨不已,认为自己必须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