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藏风纳气丁李庄
意兴阑珊酒文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风纳气丁李庄

深宅大院
幽深小巷
老街一角
 

□ 张振营

郏县安良镇丁李庄被确定为美丽乡村试点村,我想知道她究竟有什么魅力,于是在夏日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前往探访。

商道上的风水宝地

远山眉黛,近水灵动,丁李庄是山坳里的一枚朱砂。时值盛夏,满目的绿从田畴铺向远处的山峦。长方形的村落,西有大刘山,南有二刘山、红石山,北有凤翅山,东有肖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子就像在一把罗圈椅里安卧,簇簇苍绿的山峦和着灰瓦红石墙,颇有一番韵味。

村子的中部和西部是传统建筑集中的地方,精致的古建筑沿着保存相对完好的老商业街两旁修建,独居魅力,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村子偏东的地方,有一条两米宽的南北通道,这就是古代的商道了,商道延伸到村南,在槐树林里隐去。据村干部李宪朝介绍,出村的这段还在用,是村民下地干活的生产路。

这条商道经郏县县城向南可以通长沙,向东南可以通南京,村里老人说,过去他们称这条路为南京路。从南边过来,经丁李庄再向北就是山路了,因而丁李庄就成了歇脚之地。南方的食盐、茶叶等通过这里北上,神垕的瓷器、药材等通过这里南下。这里除了为客商提供食宿的驿馆,各种物资交易也多了起来,渐成集市。丁李庄能有连片的豪宅,得益于这条商道,丁李庄的繁荣富足,凝结着昔日马帮挑夫们的血汗。如今大街两旁石墙上的拴马石,依稀可以看到过往的热闹和繁华。

而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一支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的丁姓人家见这里群山环抱、绿水缠绕,认为是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遂在此安家筑村,取名丁家庄,久而久之,被叫成了丁庄。丁李庄现在共有519户1591人,主要姓氏有李、丁、张、孙、刘、韦、赵、王等,其中李姓占了70%,丁李庄之所以姓氏众多,是因为这里成为商道之后,在此地经商的一些人落户下来。

其他姓氏的人究竟是何时来到村里的已无从考证,唯有李姓始祖李元美的故事流传久远。明神宗万历年间,禹州神垕镇闫家沟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说是父母双亡,他是逃荒出来的,闫家老爷收留了他,让他当了羊倌。他每天放羊干活,很少说话。这年过年时,闫家请来一位私塾先生写春联,正当众人啧啧称赞时冷不防听到有人哼了一声,闫老爷转身一看,见是李元美,他一脸的不屑。闫老爷生气地说:“你哼什么哼,有能耐你来写写试试!”没想到李元美真的拨开众人来到案前,红纸一展,饱蘸浓墨,提笔就龙飞凤舞起来。他写的第一幅春联是“满门天赐平安福,举室人迎富贵春”。闫老爷见他写的字行云流水、寓意美好、赏心悦目,惊愕不已。待闫老爷回过神来,逼着李元美说实话,李元美见瞒不过去,就将父亲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中、母亲一气之下一命归天、自己无奈逃难求生的遭遇和盘托出。闫老爷见李元美眉清目秀,为人忠厚,又能识文断字,甚是喜欢,就把小女许配给他,还对他悉心培养。李元美也很争气,十八岁时考取县学“邑庠”成为秀才。因当时的丁庄有闫家的土地和门店,李元美20岁时和闫家小姐结婚后,夫妇搬到丁庄安家。

自李元美迁丁庄起五世单传到五世祖李建,李建生了五个儿子,李氏人远远超过了丁氏,村子遂改称丁李庄。

深宅古院故事多

丁李庄的古宅老院基本上都是明清建筑,显著的特点就是“群组”的空间布局,一个家族集中在一大片。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这些建筑就地取材,比如丁李庄就利用靠山的有利条件,墙体基本上都用大块的红石垒砌,在选址上也十分讲究,房子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上,村前的河道,有利于排水。营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丁李庄的宅院多是二进、三进的四合院,纵深最长是五进院,院落两头都有大门,大街南的宅院北门是正门,大街北的宅院南门是正门,临街大门旁一般是商铺,南街上的大门,是大车门的牲口院。体现出“深奥曲折、通前达后”的特点。老大的宅院地基要高于老二,相邻院落两山墙之间有夹道、角门,一则供下人平时行走,二则有匪患时为防御逃生之道。建筑中二三层楼房较多,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图案精美,蕴含着富贵吉祥的寓意。

在丁李庄,我最喜欢的还是走进那些古老的宅院,走进村民的家里,去寻古探秘,去辨识老宅上留下的文字,去抚摸那些断垣残壁,去聆听那些远去的或平凡或神秘的人生往事。

丁李庄最气派的五进院为李元美七世孙李景前所建,李景前有三位夫人,六个儿子,七个孙子,全家出了11位监生。当时李家有田48顷,南到邢楼,东到碾盘李,李家人到禹州鸿畅街赶集,不走别人家的地方。李家是名门望族,李景前也是郏县有名的乡贤名宦。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李景前病逝,自家中到墓地,地上铺着金黄色的地毯,上面盖着白布搭的帐篷,绵延一里多地。这种丧葬形式叫作“铺金盖银”,象征着来世还要享受荣华富贵。来吊唁的官员豪绅车水马龙,看热闹的人山人海。李家的奢华通过这个葬礼得到充分展现。

李家宅院中还出过习武之人李凤山。李凤山是清末民初人,卒于民国六年,清末武庠生,学艺少林寺,曾开办武馆授徒。民国初年,匪患四起,因在丁李庄防匪有功,李凤山被推举为郏县保卫总团副稽查、城北区保卫团团长。他把郏县城北36座村寨联合起来,互为犄角,一寨来匪,数寨策应,使蹚将流匪没有可乘之机,保护了一方平安。

李家大院厚重的榆木门上有几处枪眼清晰可见,那是烽火岁月留下的痕迹。

说起丁李庄的革命史要先从武圣学说起,武圣学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安良北部一带出现的群众组织,供奉关羽,平时习拳练武,乱世护卫村庄。

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随后以皮定均为司令、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队强渡黄河,接着,中央决定组成以王树生为司令员的河南人民抗日军。1945年2月,两支队伍在禹郏汝边界一带会师整编,开始开辟抗日根据地。武圣学成为支持八路军的重要力量,竖起了抗日、抗税、抗粮的大旗。

1945年6月20日,丁李庄武圣学与日伪爱乡自卫团进行了殊死搏斗。丁李庄的李马头是骨干成员,李马头身高一米八,力大无比,老百姓传言他是人身马头,平时的武器是一把大铡刀。此次战斗中见对方的中队长董汉光向李家院内蹿去,李马头大喝一声,掂铡刀紧随其后一刀砍在董汉光的机枪把上,董汉光急喊:“马头舅,饶命啊!”“喊舅也不中!”说话间将董汉光的护卫兵张根头一铡砍死,董汉光翻墙逃脱。后在八路军12团赶来参战的情况下,日伪爱乡自卫团败走。此战中,丁李庄的李林柱、李青川战死,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被追认为烈士。战争的硝烟散尽,李马头家建在十字街一角的抹脚瓦房尚在,李马头的英雄事迹依然在传颂。

皮定均部当年在丁李庄入住的往事,现在还被老年人津津乐道。他们指给我看:丁家老院是八路军的指挥部,大房屋是枪械所,李顺听家院内的红薯窖是校枪地,李俊峰家是军需处。在皮徐支队来村前,有一个八路军侦察员范文曾在李保罗家住了三年,范文常年帮助李家拾粪种地,直到部队来后才公开身份,后随部队一起离开。

在村西头又一个李姓大车门院里,我见到了74岁的宋玫,他家的院子有棵古桑树,树冠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她说她24岁嫁到这里,公公活着的话也有100多岁了,公公说他小时候树就是这样子。他们家几代人都很爱护这棵树,初一、十五还给树烧香,也不是迷信,就是个心愿,祈祷人和树岁岁平安。春来一树黄白的花,夏来遮阳送爽,秋后采桑叶泡茶治病。平时不舍得动桑树的一根枝,几年前树枝碰触房顶上的瓦,无奈砍去一枝。树下的一盘石磨,伴随宋玫50多年,推磨养活一家人的岁月历历在目,如今已不用的石磨扇,就立在院子一角,仿佛是时间的年轮。两个儿子搬出去了,闺女嫁人了,而他们老两口舍不得这棵大桑树的陪伴,不愿搬出去,人与树就这么和谐地相伴共生。

丁李庄的龙之迷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表达了华夏民族期盼强盛的意愿。但专家学者认为,神话传说中的龙是不存在的,而丁李庄上了年纪的人众口一词,且言之凿凿说他们村就发现过龙。在宋玫家里,她还拿出一块儿龙骨,让我们看。

李宪朝带我去村西头看挖出龙骨的地方。这是个半亩见方,西边宽,东边窄的大坑,这个地方古时就叫五龙泉,当年出龙骨的地方就在坑底部的水井中。所谓的井就是大坑里挖出水之后用石头砌成拱券盖起来,然后拱券两头留两个井口供取水用。如今村里用的自来水管道就在井下。79岁的李留记说他是当年挖出龙骨的见证人之一,那时他才20多岁。

在李留记介绍挖出龙骨的过程中,身边的几位老人在旁补充。通过几位老人的描述,当年发现龙骨的场面是这样的:1969年冬天,生产队组织壮劳力挖井,挖到五六米深时,突然挖到像白石一样的东西,细看又不像石头,于是他们就小心翼翼地剥离周边的土,越挖坑越大,最后竟挖出一个完整的龙骨架,长约三米,头部左右两边有角,角对称,略呈弧形,在龙头上翘出,显得格外醒目。龙身呈弯曲形,直径有50厘米,有四只脚深入泥土中,就像年画中龙的模样。

丁李庄挖出龙的消息很快传遍四邻八村,有很多人赶来观看。传说龙骨是名贵药材,有止血治肚疼治失眠等功效,虽然队长李榜娃说先不要动,可还是挡不住有人私偷龙骨。怎么处理挖出的龙骨成了难题,最后开会商议,决定按户分了,于是,龙骨被砸成碎块,分给了各户。分到户以后,县医药公司来人十元一斤,从村民手里买走了大部分龙骨。当时一只猪蹄才一毛五分钱,十块钱可不是小数目。

82岁的李春是李榜娃的儿子,他说,当时县里对私分龙骨的事不愿意了,怪罪下来后,他父亲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村民们开玩笑说:“县里要龙头,队长发了愁!”

好在接着又挖出一条龙骨,这次李榜娃没敢再分,交给了县里,此事才不再追究。这次挖出的龙骨,前半个身子被道路占压,没有再挖,实际交给县里的是后半截。究竟交给县里哪个部门了?因当事人李榜娃已去世多年,已没人能说得清。

他们当年挖出的是龙骨还是其他生物的骨架,因没有专家现场鉴定,成了未解之谜。

村民们之所以认为他们挖出的是龙,还源于一个传说:五龙泉及周边有九个隆起的高地,被称为“五龙九疙瘩”,丁、李、尚三家时,尚家户大业大,人丁兴旺,经常欺负丁、李二家。五世祖李建与丁家密谋设计压制尚家,他们请来一个风水先生,故意神神秘秘地在村子四周勘察,知道尚家派人隐蔽跟踪后,风水先生说:“怪不得尚家人丁兴旺、财源滚滚啊,是他们家占了龙脉的边,如果把土地庙从南边搬到西边就更不得了了,说不定还会出朝廷嘞!”李家人赶紧说:“小声点,别让尚家人听见了!”尚家盯梢的人回去一说,尚家族长赶忙召集众人合计,连夜搬了土地庙。然而没多久,尚家却出现了做生意赔本、种地绝收、年轻人不断死亡的事,没过几年便败落了,现在村里已没一户尚姓人。而李家自此时来运转,自嘉庆至光绪近百年间,李氏一门出了15位监生、20多位贡生、庠生等,五品六品官员6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了30多位大学生。村民们把李家兴起、尚家败落归因于尚家搬迁小庙压住了龙脉,把龙给压死了。尚家的衰落,世事难料,而李家代代人才辈出,应当归因于历代重视教育的结果。本来有龙脉的传说,又在叫五龙泉的地方挖出了龙骨,丁李庄人对龙深信不疑。

郏县北魏时曾改称龙山县,也曾称龙凤之乡。丁李庄村南的大刘山、村西的二刘山也叫大龙山、二龙山。郏县以龙命名的村庄13个,以龙命名的山两处,以龙命名的水8处,以龙命名的寺庙5处。郏县人钟情于龙文化,丁李庄出土的龙更是给这种龙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想象的空间。

(本版图片均由张振营提供)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