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藏风纳气丁李庄
意兴阑珊酒文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意兴阑珊酒文化

 

□ 刘淼

说起酒,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旷古悠久,源远流长,如同中华民族许多经典文化遗产一样,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宝库里大放异彩。从楚庄王的绝婴之宴到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从关云长单刀赴会到王导的东晋新亭会;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在这浓浓的酒典文化里,无不彰显着帝王将相的洒脱与谋略、英雄侠士的睿智与豪帅、文人墨客的儒雅与风采。这一桩桩因酒而成就的历史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们心中不可超越的文化经典。

说到酒文化,我们就不能不说酒的礼仪。在我国古代,酒这种常用来祭祀的贡品,具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早在周朝时期就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去掌管这些礼仪。什么场合喝什么酒,什么人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器饮酒,饮多少,都有一定的规范。《周礼·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中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槽,皆使其士奉之。凡王之燕饮酒,共其计,酒正奉之……从以上这段文字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什么场合用什么器皿、什么人给王送酒、喝多少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对于这些古礼,我们大可不必遵守,但不能不了解,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同桌饮酒时,常常认为先干为敬是待客之礼,其实这并不全对。在古代,即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在酒桌上你先干并不是敬人,特别是有尊者长者在同桌吃酒,你先干那是不尊的表现。西汉礼学家戴圣的《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待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这段话就明确地告诉人们,你陪长者饮酒,看见长者将给自己斟酒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长者尚未举杯饮尽,少者不能饮。这种严格的酒桌礼仪,穿越历史,传承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在民间举办的酒宴上有着广泛的传承和体现。民间的酒宴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喜宴和丧宴。喜宴一般有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嫁娶喜宴,一是满月喜宴,一是庆寿喜宴。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婚喜宴。

新婚喜宴在民间习俗中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办多少桌喜宴因家族的大小及亲朋的多少而定,一般家庭办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或上百桌喜宴是常有的事儿。但,无论办多少桌,喜宴必须用八仙桌,圆桌是万不能上台面的。桌序的排布也很讲究,首先,选择一座宽敞的庭院,用布帷搭建一座能容纳几十桌或上百桌的临时庭堂,而后,在庭堂的中心位置,摆设首席,其他桌位以此为中心,分左右依次展开摆放,最后用红帖标注贵宾首席、贵宾二席等字样,所有桌位都必须依次标注。这样布局,桌序严整,座次分明,礼仪规范。接下来就是宾客的安排及桌位的分配了,什么样的宾客,落座什么桌次和席位是有讲究的。但安排宾客的总体原则是:先亲后朋,先近后远,先尊长后年少。所谓先亲,也就是说,姻亲为尊,族亲随之,而后才能安排亲朋、同学、战友、街坊邻里。当然,亲朋、同学、邻里等宾客中的尊长者也要尽可能地优先安排。在宾客的席位安排上,送亲的宾客是关键,而他们之中的正客又是重中之重,依礼安排至关重要,来不得半点疏忽。正客成员一般有四至六人组成,不能是单数,所有的成员必须能够体现和代表新娘家直系血亲三代人,像姨夫、姐夫等人是万不能做正客的,甚至是不能参加送亲赴宴的。正客成员有新娘的娘舅、祖父、叔伯、兄弟等人组成。在宾客就位的同时,安排主陪也是关键。每张八仙桌一般只坐正客和送亲宾客三四人,那么,陪客就要相应地安排上主陪、副陪和三陪。俗话说的好:主陪靠威望,副陪靠酒量,三陪靠胆量。也就是说,主陪必须能镇得住场,他同主宾地位、身份相应,或者高于主宾。主陪的主要任务不在于饮酒,而是陪客人聊天、沟通、调节氛围、活跃气氛、洞察和及时化解宴席上宾主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副陪角色主要是陪客人喝酒,社会地位和年龄一般低于主陪,逐一与同桌客人猜拳赌酒是副陪必做之事,这就要求副陪不仅要有酒量,还要有高超的划拳技巧,不然,在陪酒划拳的过程中,既能使客人满意,又能完美过关是有较大困难的。三陪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为本桌宾客奉茶添水、递烟斟酒等服务工作,他作为陪酒的后备力量,地位更低于副陪,不管能不能喝酒,都要敢喝,该上的时候就要义无反顾,宗旨只有一个,做到优质服务,陪得客人满意。

接下来是新娘新郎及新郎父母逐桌为宾客敬酒,在敬酒环节中,陪领人员是关键,此人一定是本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地位及身份都要高于或等于新人的父母,不仅精通礼仪,而且还善于交际,在指导敬酒的过程中,能睿智地调节氛围、活跃气氛,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酒礼矛盾。可以说,新婚喜宴中的每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礼仪规范之中,一旦不慎,礼数不周,就会事倍功半,整个家族就会贻人笑柄。

丧宴与喜宴不同,丧宴有很多忌讳,比如,酒席上所用器具不能出现双数,尤其酒具更为重要,用餐也很讲究,不管上多少道菜品,每道菜品都必须是单,且大多以素食为主,以示对亡灵的尊敬。与喜宴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免去了逐桌敬酒这一环节,原因是首七大祭这一天,孝子孝孙们只能在坟墓前为亡者敬酒,为宾客敬酒是大不敬,是严重违礼之举。孝子孝孙们在看酒看饭环节里,必须面向娘舅和所有宾客,五体投地行叩拜大礼,只有娘舅一声“免礼平身”,孝子孝孙们才能立身,否则是万万不能随便结束叩拜之礼的。孝子看酒后,所有的宾客都要看首席上娘舅的态度,如果他们没有喝酒的意愿,所有宴席上是不能率先饮酒,更不能猜拳喧哗的。这一切都表现着姻亲为尊、娘舅为大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表达了对亡灵的哀思和尊重。

酒同人们如影随形,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酒可以壮行色: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酒可以感悟人生:自古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酒可以为友践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还可以排解忧愁: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酒更可以寄托对亲人亡灵的哀思: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酒虽有如此之功能,但它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也会受到抵触和非议。由于人们的修养格局不同,认知感受不同,而对待酒的态度和评价也出现了较大差异。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评价酒的。北宋时期有个叫佛印的和尚,曾作诗曰:“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看得出,作为和尚的佛印,从佛家空性的观点出发,对酒色持屏蔽之态,提倡完全同酒色绝缘。而他的好友,大文豪苏东坡,却针对酒色另有所思:“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很显然,苏东坡是从儒家的中庸之道出发,对待酒色的观点是把握一个度。北宋明相王安石对此也有自己的评价:“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发奋,无气国无生机。”可见王安石是从贤相者的眼界,从酒色对国家社稷的正面作用来谈,充分肯定了酒色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

不管人们对酒作如何评价,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酒桌上的学问大,喝酒的真正意义不在酒,《醉翁亭记》中有句话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喝酒是一种礼仪,喝酒是一种风度,喝酒是一种修养,喝酒是一种情趣,喝酒更是一种文化。喝得尽兴,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出风格,喝出品位,喝出氛围,喝出需求,更能喝出社交与商机,真可谓“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