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向光而生
疫苗随想
史海泛舟
老爸的节日
带有深情的故乡书
李哥的生意经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哥的生意经

 

○ 李世旭

刚刚下过一场透雨,天依然阴着,夜空里没有一颗星星。凉风从街的另一边吹过来,爽爽的,这是夏天夜晚最美好的时候。

我和几个乘凉的邻居坐在街口,听刚从郑州回来的李哥谈他的生意经。

李哥口才很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是这几年在外做生意练的。

他今年五十六七岁,年轻时学得一手好厨艺,做得一手好饭菜。村里谁家娶媳妇嫁姑娘、做寿待客都少不了找他帮忙。他又是个热心人,总是随叫随到。在村里,他的人缘很好。

要不是儿子结婚欠下一屁股债,李哥说什么也不会到郑州去做生意。他自己说的,在农村惯了,真不想出去,但为了还债,最终还是得走。他在郑州租了一个小铺面,开起了饸饹面馆,算起来已经有七八年了。

在这七八年里,李哥不仅还清了欠债,还供女儿上完了大学,又买了新车,还在郑州买了一套房,现在手里还有点存款。总而言之,他是靠着饸饹面馆发了家,在大城市立住了脚。

“做生意有窍门。”他说,“卖饸饹大碗不能小,小碗不能大。吃大碗的一般都是戴安全帽的劳动力,饭量大,你得让他们吃饱,量小了就招不来客人。吃小碗的一般是妇女、小孩儿,还有城市的白领,他们饭量小,主要是吃个口味。这种人讲究色香味,量大了他们反而不高兴。”做了多年生意,李哥对食客的心理摸得门儿清。

他是个有心人。他的饸饹面调料都是自己配制的,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和成百上千次的尝试和改进,让他配的调料格外鲜香。调料的配方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他的秘密。每次配料,他都是亲自开着车到多个调味店里分别采买,谁要是想通过原料来算他的配方,没门儿。

但他也收徒弟。他的面馆生意兴隆,面好汤鲜,不由人不来吃,也不由人不来学。

他教的徒弟大部分是他的亲戚朋友。他的弟弟和妹妹也在郑州开了饸饹面店,生意也都不错,技术也是从他这里学的。外人他也教,但得收费。他的徒弟们开店用的调料都是从他这里买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咱出来做生意就是要赚钱。”

但他也不是个吝啬的人。有拾荒人从他店门口过,他会用一次性碗筷给人盛一碗面端过去。“咱少卖一碗面又能咋着?”他说。

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徒弟们,无论是谁遇到了难题,他都随叫随到,耐心指导,热心帮忙。徒弟们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他,他延续着自己在家乡的好人缘。

他是真心愿意自己徒弟们的生意红火兴隆。他们店的生意好了,他的调料自然也就卖得多了。

“做生意不能恨利,这是我最大的秘方。生意人不能太能,大家都不是傻子,你太能了,就没人去你那里吃饭了。”他说。

他所说的“能”就是“不实在”的意思。

他把这个道理反复地给徒弟们讲,可还是有人学不会。学不会生意就做不大,也做不长。这些年他教的徒弟有四五十个,但真正能把生意做下去的也就二三十个,有些人做着做着就关门了。

他还说,做生意要舍得下本钱。不久前的一天,他的妹夫打电话说自己熬的汤不鲜了,问他是啥原因。他说,你肯定是舍不得下本钱。你把锅里的老骨头全捞出来扔了,把剩下的汤也都倒了,重新下鲜肉鲜骨头,加料加水慢慢熬,我就不信熬出的汤不好喝。果然,第二天妹夫打电话来,说汤又鲜了。

他卖的饸饹面肉多面足,汤鲜味美,客人们大多是回头客。一条街上六七家面馆,数他家的生意最红火。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