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听 鸟
小敏,我们记得你
景泰蓝花瓶
史海泛舟
岁月流淌中的麦忙时节
话说“偏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流淌中的麦忙时节

 

○ 郭明远

麦忙时节,忽焉又至。想起三十多年前乡村割麦、打场、上垛的景象,记忆犹新。

收拾打麦场是收麦前的基础准备工作。先是整地。然后,套上牛,用铁齿耙反复地耙,把杂物拣出来。而后,把铁齿耙翻过来,耙齿朝上,耙床朝下,用耙床把耙过的地抹平。抹平后,用水把麦场泼得湿漉漉的,再用陈麦糠或新油菜籽皮在场地上撒上一层,让水慢慢地洇到土里。待水把地面洇得不干不湿的时候,再套上老黄牛,挂着石磙,庄稼人操着悠扬的赶牛号子声,催撵着老黄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转。伴随着石磙的转动,牛铃铛咣当咣当的敲响,以及磙槽挤压木楔子吱呦吱呦的欢奏,打麦场便渐渐露出了瓷实平整光滑的面容,麦忙也就缓缓拉开了帷幕。

麦忙时节,农村的早晨,仿佛来得早,来得勤。月亮没落下,我们就被父亲叫醒,趁凉快到地里割麦。一大早,街巷里鸡鸣声、犬吠声、脚步声、车轮声……像一首开镰割麦的晨曲,在乡村的上空飘荡。我们跟着父亲,揉着惺忪的眼睛,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了村庄。

到了我家的责任田,父亲将任务进行分解。父亲一次排上五六垄儿,大姐二姐一次各排三四垄儿,我年纪小一次只排上一两垄儿。割麦时,我用左手攥住一把麦秆中间,用右手的镰刀往麦垄底部一插,往后一拉,随着噌的一声,一把麦秆便应声落在我的左手中。我顺势把割下的与欲割的另一把麦秆叠放到一起,再重复上面的动作。待手里的麦秆攥不住了,我就扭身放在身后的地上。就这样,我弯着腰,低着头,撅着屁股,一直往前割,一开始,潮湿的麦田里很静,只能听到镰刀沉闷的割麦声。我的力气十足,还能跟上。割了一会儿,我的两手发困肿胀,胳膊僵硬。再割一会儿,腰酸背疼,也渐渐地落在了最后。沮丧中,站起来,看看朦胧的麦田,让我感到迷茫。当太阳跳出地平线,露出火红笑脸,金灿灿田野上到处是割麦的人。这时,我累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站起身来,直直腰,擦擦汗,喝口水,继续割。

那时,我心里也暗暗地想:啥时间能不割麦,啥时间能像书本上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联合收割机一进地,就能撑着麦袋口接麦子,那该是多幸福的事啊!但这种想法在那时似乎是异想天开。

开镰割麦只是一个小序曲。割了麦,还要一架子车一架子车拉到麦场垛起来。天好时,再扒开麦垛,推挑到场里摊开晒,隔一两个小时翻一次场。待到下午三四点,麦子晒干,开始碾场。

记得每次碾场,父亲总是戴着顶草帽,站在毒辣辣的太阳底下,左手牵着牛绳,右手轻轻地扬着鞭子,嘴里吆喝赶牛的号子,赶着老黄牛碾场。碾了一阵子,父亲从麦场一边搬来一个带孔眼的形似扇形石片的耢子,把耢子挂在磙框后面,再继续赶着牛碾场。父亲常说:“碾场不遛边,等于瞎转圈”。每碾一遍的最后,父亲都要赶着牛在麦场边再转几大圈,把溢到麦场边的麦头和麦秆也碾几遍。到第三遍时,父亲抓起一把,看到麦秆上的麦子都掉得差不多了,便卸下石磙,招呼我们收麦、起场,用桑叉把麦秆挑到麦场边,简单地垛起来,把麦子和麦糠按东北西南向,或东南西北向推成一檩,放到麦场中间。

风顺好扬场。扬场是一个累活、脏活、技术活。扬场包括出大渣、出麦子、打掠等程序。扬场一般是先出大渣,即用荆叉先把混在一起的麦糠、麦秆和麦子攉到空中,借着风力把较轻的麦糠和麦秆等杂物吹走,留下麦子和麦头等一些飘不走的重物。大渣出后,把麦糠推到场地的一边,对场地进行清扫,把剩下的较重的麦子等再堆成一檩,再出麦子。记忆中,我家出麦子时,父亲常把我的堂叔叫来帮忙。堂叔掂着扫帚弯着腰站在我父亲的上风头打掠,用扫帚把落到地面混在麦子里的麦穗和杂物扫出来,并扫到麦檩的一头。父亲每向空中撂一木锨麦子,空中的麦子立刻形成一道弧线,然后准确地落到麦堆上。眼疾手快的叔父就用扫帚在落下的麦子上面轻轻地来回一掠,便把混在麦子里面的石子、土块和麦穗扫到麦檩一头。就这样,两人默契地配合着,一木锨一木锨地撂,一扫帚一扫帚地掠……

每次麦子扬出来后,父亲常常累得瘫坐在地上,但是看到那被扬出来的麦子在太阳底下闪着金灿灿的光,想到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有了着落,想到又是一个缸满囤尖的丰收年,满心的喜悦又让他提起精神,站起身,用木锨把麦子堆成一个圆锥形的麦堆,我和姐姐拿过来装麦子的袋子,撑着麦袋口。父亲用木锨或木制的撮斗往麦袋里灌麦。

遛麦和上垛麦秸是麦忙时节的尾声。遛麦即把所有被打过麦的麦秆全部摊开,再晾晒,重新碾轧,把麦秸秆里藏的麦头和麦子较为彻底遛出来,遛完麦之后就是上麦秸垛。

上麦秸垛也是技术活。上麦秸垛前,先在麦场边选择一个平地,在地上铺上厚厚的一层麦糠,把麦秸秆打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就像砌砖一样在麦糠上的周围摆上一圈,然后再往这上面垫上一层散乱的麦秸,压住茬。就这样,等到麦秸垛上到半人高的时候,一个人上到麦秸垛上,下面的人用桑叉把麦秸往上撂,上面的人把撂上去的麦秸用桑叉打乱平铺到上面,一层一层往上压。等麦秸垛上到离地面一人多高的时候,一个人就在麦秸垛周围用荆杈修整,另外一个人在远处看麦秸垛,看麦秸垛是不是上歪了,歪了及时纠正。上好的麦秸垛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长方形的麦秸垛远远看去有的像马背,有的像元宝,圆形麦秸垛远远看去有的像一个蒙古包,有的像一个蘑菇,煞是好看。这些麦秸垛既是庄稼人手下活脱脱的艺术品,也是丰收的标志,更是古老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当我走进乡村,踏上阡陌,看到那金黄麦浪中收割机匆忙的身影,听到那收割机的隆隆轰鸣,目睹农民站在地头撑着麦袋口接麦子那幸福喜悦的神情……感受着农业耕作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怀万千,激动不已。我深深地为这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骄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