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全面监督是管党治党的创新之举
切实加强疫情大考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论点摘编
转换发展理念 强化“五种思维”
牢记使命,推动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0年6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使命,推动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

 

乔东丽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更好地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市委书记周斌在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强调:“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把准期盼和责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近年来我们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通过综合实力、城市地位的提升来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归属感,通过解决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要“以民生持续改善凝心聚力”推动我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为发展民生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发展经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基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工作,推动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民生需求,必须有丰富的物质积累和坚实的物质支撑。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让群众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愿望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计划上,不可能变成现实;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也就谈不上质量民生。我们要实实在在发展经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根本,通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促进民生改善。为此,我们要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有效内需,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全方位满足质量民生需求

宽泛地看,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不仅要满足民众基本生计生存状态的需要,也要满足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的需要以及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各项社会福利的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城乡、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把民生建设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让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诸方面都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个较低层面上,这才是质量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工作,“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众的各项社会权益,努力做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以人民为根本的发展理念。

抓住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民生建设

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它包括由低到高、呈现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一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二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三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民生建设应该首先树牢关心民生、重视民生的意识,在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上,有重点有目标有层次,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民生工作。要保证民生的更多层次需要,涉及各层面、各部门、各级财政的管理制度改革,也涉及各层面、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既要有社会、上级部门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关键环节、热点焦点问题上高度关注,也要求政府及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具有解决突发社会问题、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和措施;既需要有政府合理安排、布局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投入,也需要各级基层单位包括社区小区积极配合落实。总之,民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综合联动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心民生重视民生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到实处。我们应该按照周斌在年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要求,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保好基本民生。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进质量民生。严格抓好安全稳定,守牢底线民生,扎扎实实做好民生工作。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