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三丰与鲁山南华观
高庄村寨的始与末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9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庄村寨的始与末

 

□郭连卿

姚孟寨,寨墙高,都问高庄喊姥姥,

东高庄儿,西高庄儿,一个兔子两个窝儿……这是笔者在采访时所听到的童谣,通过它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新华区焦店镇高庄村坐落在市区西环路中段附近(现为搬迁后的新村,老村距此向北约一公里),民国年间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政局动荡不安,加之土匪蹚将肆无忌惮的不时侵扰,搞得百姓家无宁日,流离失所。为了守护家园,过几天太平日子,无奈之下村民们节衣缩食,变卖家产田园,和其他邻村村民一样,历尽艰辛纷纷筑起了赖以存身的村寨。

据已故该村村民代书勤早年介绍,当时这个仅有400来人口的村庄,又分为东高庄和西高庄,东高庄人口200余口,西高庄次之。两者之间相距近200米,中间坐落着一座牛王爷庙。建寨议事之时,代书勤才17岁,他清楚地记得是在自己家中,有村民包德、郭书有及自己的父亲代成仙等多人。经过数次协商,根据各家人口及田地财产多少而定出每户所捐的钱粮。夜晚之时派出一位张氏村民扯上一个瞎子以撒线为界。此举可尽量减少舞弊现象。当时这位村民发扬了高度的主人公精神,首先将自己家的房屋拦腰斩断,其他村民自然无话可提,头年农历八月开工,于次年(1938年)麦收之前竣工。寨名为吉迪寨,所需石料均在距此3公里的凤凰山上取。他家当时为3口之家,有良田若干,共摊派了18米寨墙,光石料就拉了200余牛车,加之净料及垒墙,共花费60多块大洋。寨墙高5米有余,根基处宽约1米,四角各设有一个炮楼,并留有若干个枪孔。炮楼高约7米,寨墙周长约750米,但寨墙之上无法走动,正东方留有寨门楼一个。寨门两扇,宽、高分别为1.5米和3米,门上方为半圆形石拱。此外在偏西北方向留有一个小门,高2米,宽1米,一是为了村民出入方便,二是该村内有一位郭姓村民声称与庙中的牛王爷称兄道弟,夜晚时常出入聊天。西高庄村寨,其寨名为义和寨,比东高庄早约5年建成,总体上大同小异,类似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的历史剧中的古城堡。从规模和质量上讲,西高庄村寨要比东高庄村寨逊色多了,可称为石围子。该寨周长约500米,石料大部分为拆迁村民院墙房屋所筹措。有句戏词唱道:“高庄村,生得怪,先挖壕,后打寨”。村寨筑好后,随着社会秩序相对趋于平稳,它基本上没有起到大的作用,但也为村民们遮风挡雨了十多个春秋。实事求是地讲,一般村寨尤其像这样的石围子,仅对小股土匪蹚将有用,对稍微大一点的杆股便显得无济于事。由于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加之日本鬼子的入侵,对于大多数贫苦村民来讲,仍未摆脱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

解放后,村民们翻身做了主人,又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村寨已失去了原有意义。平顶山市成立之后,高庄村和其他村一样,为了支援祖国经济建设,无偿地拆去了寨墙,并将石料赠送矿区(七矿)。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该村因地下采煤塌陷而整体搬迁,部分村民又将所剩寨墙根基挖去建房用,如今村寨已难觅踪迹。该村寨虽然仅存20多年,但仍留存在老一代村民的记忆中。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