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三丰与鲁山南华观
高庄村寨的始与末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三丰与鲁山南华观

鲁山老城南门里有中州著名道观南华观。其位置在鲁山一高老校区(鲁山文庙)西、老县委院(县档案局新楼)南,因观内大殿供奉道家四大真人之一的南华真人庄子而得名。
 

□潘民中

南华真人与《南华真经》

道教中的4位真人为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四大弟子,南华真人庄子位居第一。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今商丘),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中称庄子“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称庄子“梁国蒙县人”。此后,庄子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有《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在先秦道家学派中的地位很像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后世尊孟子为“亚圣”,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连称“孔孟”。庄子可视为道家“亚圣”,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历史上有“老庄”之称,二人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以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自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在“虚”上,并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要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庄子“南华真人”的名号是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追封的。古代道家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圣人称为“真人”。“真人”一词原本就出自庄子之口,《庄子·大宗师》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魏晋道家进一步将之明确为“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唐玄宗李隆基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明定《庄子》为《南华真经》,是其强化道教作为大唐国教地位的重要举措。大唐王朝创建伊始的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向唐高祖李渊进言称:他于平阳府浮山县东南羊角山遇见一位白衣老者,老者对他说:“为吾语唐天子:‘吾为老君,即汝祖也。’”李渊认可此说,下诏在其地立老子庙,尊奉老子李耳为祖宗。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正式册封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唐高宗李治又于乾封元年(666年)亲幸亳州老君庙,追号“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为高宗皇后时,不乏崇道的激进表现,于上元元年(674年)12月“上意见十二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试于有司。”可一旦成为千古一帝的女皇,便改崇道为崇佛,以显示自己为天子的大周王朝之不同于大唐。到了李隆基重振朝纲,自然要从意识形态上来一番拨乱反正,于开元二年(714年)三月亲祀已崇称“玄元皇帝庙”的老子庙,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诏令天下士庶之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减少儒家经典《尚书》《论语》的考试题目,增加道家经典《老子》的考试题目;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令东西二京及诸州各建一座玄元皇帝庙;天宝元年(742年)再次亲祀玄元皇帝庙,并晋升老子这位李家祖宗玄元皇帝为“上圣”,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使之处于道教“亚圣”地位。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鲁山建起了主供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观”。

鲁山八景之南华夜月

鲁山南华观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建起后,即为中州名观,香火甚盛,历五代、宋、金而不衰。元至正六年(1346年)进行了一次整修,由一进主供南华真人庄子的大殿扩建为三进大殿,增建了二进三清殿和三进玉皇殿,气势更加宏伟。进入明朝,鲁山南华观因与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被明朝廷高看一眼的仙人张三丰结缘,更是名满天下。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而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峯子,遂因“峯”和“丰”的繁体字“丰”形近而错称为“张三丰”。传说张三丰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斗米,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张三丰至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有问其仙术,竟不一答;问经书,则津津乐道不绝于口。登山轻捷如飞,隆冬卧雪中,鼾声如雷。常语武当山乡中人:“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于武当展旗峰北结庐而居,供奉玄帝香火。又于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年间复修此馆并改称遇真宫),并使弟子邱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等分住五龙观、南岩、紫霄宫等处。

明太祖朱元璋闻其名,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诏征张三丰入朝,不赴。遂下令张三丰弟子沈万三与邱玄清再请张三丰,亦不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出游,不知所终。次年,朱元璋又遣专使觅之,仍不得。而此时,张三丰则云游于豫、陕、川、鄂、滇、黔一带,“踪迹亦奇亦幻”。张三丰先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传太极于弟子王宗岳,始开太极拳由道门传入民间之先例。

据《明史·张三丰传》载:一日他“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更添神秘性。此后入蜀会献王朱椿,劝其长生修道。蜀王亦作诗二首《赠张三丰先生》《送张三丰先生遨游》赠之。经江州(今重庆市)老君洞,留诗词联句;停成都青羊宫,遗《青羊宫留题》,述修道真伪之要,曰:“觅故人天涯不见,叹迷途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孤练。有一等用鼎器的,舍生忘死谈采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和光过几年。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峨眉山志》载:张三丰自成都青羊宫上青城山,又到鹤鸣山,转而又到峨眉山,晤旧友。明初时,曾于夔府开元寺僧广海善,临别时留诗一首、草鞋一双、沉香少许而去,后广海以此得永乐帝赏赐玉环千佛袈裟。后张三丰入滇晤沈万三,同炼内丹服食大药。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回襄汉经平越,见福泉山山形奇绝,遂于高真观后结茅为亭,朝真礼斗,候诏飞升。寓福泉山高真观时,曾留下《北斗大法》《无根树词》《打坐歌》及手碑《龙行大草》。

明《张仙遗事》(万历二十四年守道王恩民、司理李珏编)《黔记》(郭子章辑)《贵州通志》(万历三十一年曹学全编辑)均载:张三丰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其南月山右地曰:“远远长龙自北京,脉流城历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即葬此后必封侯世禄。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留,闭之室中,未已,寂然不知所往。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侯,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

明成祖朱棣亦十分崇敬张三丰,欲谒张神仙。永乐五年(1407年),遣给事中胡偕、内侍朱祥斋玺书香币往访。书中称“久仰真仙,渴恩亲承仪范”,“拱候云车风驾惠然贲临,以副拳拳仰慕之怀”(见《大岳太和山志》卷五)。后又多次遣使访求,“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明史·张三丰传》)。明成祖未怪反而益崇。现存于武当山的龟驮大石碑上也有文证其诚心可鉴。

永乐十五年(1417年)敕命于张三丰结庵故居处营建宫观290余间,赐额“遇真宫”,宫中供奉张三丰尊像。自永乐十年(1412年),命隆平侯张信、吏部侍郎郭淮、驸马都尉沐昕等人督率地方官员及三十万军民大举修造武当宫观,历时十四年,耗资难以计数,建成拥有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其规模宏伟壮丽,天下无匹。“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明史·张三丰传》)。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的游踪曾至伏牛山。方城县炼真宫《重修炼真宫碑记》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副都纪赵得铭募人资助,肇造三清、祖师、关王殿宇圣像及桩塑群真仪容以为尊承道教之归。时张三丰真人寓居是宫三载有余。在此修炼,因不修边幅,号称邋遢张。”现存有“神仙洞”遗观,为其当年修炼之处。清《南召县志》卷二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在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

相传在与方城、南召相毗连的鲁山县,张三丰驻足于南华观,夜欲读书而无灯盏,遂于斋堂粉壁上画明月一轮,刚一收笔,已月光满室,其明如昼。于是“南华夜月”遂成为鲁山一景,被列入鲁山八景之中。后人多有歌咏者,如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任鲁山训导的六安州英山县人黄桂林作诗《南华夜月》云:“碧天云散渺晴空,月映南华秋水浓。”明朝晚期任鲁山知县的远安进士张斗枢诗《南华观有感》:“三年面壁拥金波,照彻南华蝶梦多。此去仙境遗迹远,空留寒影对婆娑。”明末本县学人孔兴鲁有《游南华观》诗:“仙宫良夜泠娟娟,宝鉴长明不夜天。一自蟾光随彩笔,松筠清影总堪怜。”

鲁山南华观与柞蚕丝绸业

明清至民国,鲁山柞蚕养殖缫丝织绸业繁盛,鲁山西关有丝行数百家,县城周边及山区乡镇遍布织户数千家。众丝行掌柜和工徒依托南华观结立民间神社“三皇社”,施行行业自我协调、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共谋发展。社首轮流坐庄,承办每年社日的社宴,请戏班唱社戏,礼神祈福。今存1925年的《南华观三皇社恢复掌柜徒弟缫丝碑记》,真实反映了这种传统。

这块碑记是1925年由武宪文、王善兴等21位社首共立,碑圆额无座,高160厘米、宽56厘米、厚19厘米。9行,满行38字,楷书:“天下事有似同而实异,似类而实殊者,莫如我鲁之两社焉。一社在二郎庙,一社在南华观。二郎庙一社特管匠人,南华观一社特管掌柜,而徒弟寓焉。无论织绸,无论刷经,无论缫丝,凡与人雇工者,皆系匠人。即一机一框而自织自缫者,皆系掌柜。两社旧章由来已久。惟缫丝一事,自昔光景平稳,多在山内,我社无问,而伊社自视为已有。近今光景荒乱,多归城关,而伊社更视为固有。独不思缫丝与织绸无异,掌柜与匠人有别,如自己无钱买茧,与人缫丝,即系匠人,应归伊社。如自己有钱买茧,自己缫丝,或用徒弟缫丝,均系掌柜,应归我社,此理之昭然可见者也。奈伊竟社思缫丝为固有,不分掌柜匠人焉,理谬何哉!为此争质几乎成讼,幸荣城关绅商,从中理处,开会议决。日后凡有掌柜徒弟缫丝者,永归我社,与伊社无干。诚恐代远年湮,致生事端,因勒于珉,以垂不朽云。”

由这篇关乎鲁山柞蚕缫丝织绸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南华观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和人们对张三丰的信仰和崇拜。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