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流年有情
一杯豆浆
怎样“热爱生活”?
电影,电影
母亲进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电影

 

●刘万增

国庆长假,抽空去看了几场评价很高的主旋律电影,震撼与感动之余,不禁想起过往那些和电影有关的点点滴滴。

我与改革开放同龄。小时候,虽说农村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渐有好转,但总体来讲还是颇为敝陋的。那时村里偶尔有露天电影放映,必会牵出极其盛大的场面,全村男女老少(还包括不少临近村的)都会早早吃过晚饭,然后齐刷刷把小凳子搬出来在银幕前摆好。至于因为抢位置而吵了架、动了手,那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影片大体上总是那么几部,很少有更新的,但大家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不过最着急人的是看到一半停电,乡亲们心急火燎又毫无办法,只能是耐着脾气苦等;孩子们熬不住瞌睡进入了梦乡,第二天起来必有一串后悔的牢骚长久挂在嘴边。倒是精力十足的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结成队到十里八村“赶”电影,这在彼时同样是司空见惯的。

第一次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是在上初中以后。记得当时有一部催泪大片《妈妈,再爱我一次》,而学校也难得地组织学生们分批观看。知道这个消息后,心中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天天盼着何时轮到我们班。终于在一天下午,一辆小客车停在了学校门口,大家蜂拥而上,把车厢挤得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一路颠簸到达县城影剧院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大家下了车,都四散着去吃晚饭了。站在偌大的广场里,打量着周边陌生的环境,我这个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娃蓦然生出一种慌乱感,居然没敢走进影剧院的大门。我硬生生地等到电影开演,这才随着同学们挤进剧院中。影片的情节,现在几乎记不得了,但那饥饿感和紧张感,到今天还是清清楚楚印在脑海中。

上世纪90年代,街上一夜之间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录像厅。也就是一间大屋子,把录像机、影碟机连在电视机上,再摆上几排条凳而已。条件虽说十分简陋,但门口的小广告板上写的影片名字都无一例外极具吸引力,甚至是蛊惑性。这在当时算是一种新生事物了,故而也都是家家顾客盈门。有了这样的大背景,再加上年轻人固有的好奇心,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便也经常翻出校园的高墙偷着去看。记得有一次我还因此而崴了脚,除拐了半个月的腿之外,还让同学们当作笑料讥讽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事也有歪打正着的收获,后来上大学时选修“影视文学”之所以能顺利过关,恐怕与这段经历打下的“基础”也多少有些关系吧!

既说到大学,便想到了在大学里的第一次“触电”。我们入学那年,正赶上建校90周年大庆,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为此题了词,学校上下也十分重视。在各样的庆典活动中,有一项是拍一部关于老校长江隆基先生的电影,那名字至今我还记得,叫《桃李不言》。我们班有幸被选中作为群演,还被安排了两组镜头:一组是扛着红旗列队走出校门,一组是在花园的小路上来回走动着背书。江校长是全校师生都极尊重的老前辈,所以我们都拿了很大劲儿去演。可惜的是大家都不大懂表演知识,以至演了好几遍才勉强通过。说实话,当时甚至都有一种愧对江校长的内疚感。

大学毕业后,就到机关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工作,不期又与电影有了几次交集。一次是单位的一帮年轻人张罗着要拍一部关于业务上的微电影,非缠着我当顾问,还要录上几个镜头,而且说若是不答应就是不支持工作,无奈之中腆着老脸上镜,也算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吧!还有一次是省电视台一个团队到我供职的地方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纪录片,我提供了一些职责范围内的方便,谁知导演把我列为策划,而且赫然打在了片尾字幕上,这让我甚感惶惑,觉得大大的名不副实。至于装了家庭影院,随时都能欣赏国内外大片,或者带了孩子到影视城观光,现场感受电影艺术的巨大魅力,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话题了。

梳理一下与电影的缘分,居然是“看电影—演电影—拍电影”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这话虽说有些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吹牛成分,但谁又能说我们不是碰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