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是付出也是索取
车轮里的时光
从吃油看变化
鹤舞寒冬
岁月深处腌菜香
不逞强是智慧
黄梅送禧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吃油看变化

 

□高德领

1962年夏天我小学毕业,升学考试的考场设在当时的平顶山二中(现在的平顶山市财经学校西校区)。那天中午吃饭时,我花五分钱买了一份炒茄子,感觉那味道美极了,是十二年来(我当时12岁)吃得最香的一顿菜。多少年后还难以忘怀,原因很简单,茄子是用油炒出来的,吃起来格外好吃。

虽然我们家是种菜的,吃菜并不困难,但由于缺油,平时都是用盐水煮菜吃。生产队一年只分一次油,一家只有一小瓶。只有逢年过节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才会用筷子在油瓶里蘸一蘸,滴到煮熟的菜上。用油炒菜,对当时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人来说真是奢望。有在外上班的人家,偶尔煎煎炒炒飘出来的香味,让邻居家的小孩羡慕不已。

到了70年代,我参加工作有了工资,成了在外上班的公家人,很想买点香油孝敬父母,但买油要用油票,每人每月才半斤,而且物资匮乏,就是有心也买不到。那时也想给父母买点肉,增加营养,无奈每人每月半斤肉票,只好托关系找熟人拿着证去买肥肉,回来后炼成猪油,存起来慢慢吃。当时如果谁能买到一块肥肉,那是很“光棍”的事儿。

食用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周代文献中就有烹饪用膏的记载,彼时人们食用的主要是动物油,主要来源于饲养的家畜和捕获的野兽。植物油的获取始于汉代,芝麻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当时叫胡麻,由于含油量丰富逐渐被人们所喜爱。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大量使用芝麻油了;清代,花生油作为食用油出现在饮食中,可是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普通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还处在缺少油的境遇中。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各种油料作物大面积种植并喜获丰收,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实行了多年的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各种票证逐渐被取消,各种食用油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人们买肉也很少挑肥的了,超市里各种食用油琳琅满目,有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子油、核桃油等等。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的橄榄油、棕榈油大量进入我国市场,老百姓可以自由选购。

随着食用油的充足供应,人们的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三高”人群的扩大、学校里小胖墩儿的增加。常常听到医生告诫:该限油了,一天不要超过20克!

从常年难得闻到油腥味儿到凭证按月供应粮油,从后来各种名目繁多的油任意挑选到今天的控油,吃油史不但见证了人们餐桌上的巨变,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