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多维审视
新时代道德引领的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8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耿燕

40年来,我市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而且为我市实现农业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

我市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

优化乡村资源,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市265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行政村至主干道路面硬化,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2002公里,已铺筑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5483公里。2017年,全市2652个行政村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全部通硬化路,并全部通客车。全市积极制定落实就业政策,农民工累计返乡创业88561人,创办企业70641家,带动就业28.87万人。重点建设了24个县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先后培育了农牧结合、加工带动、合作发展等典型循环农业企业50多个。平顶山现代农牧合作总社发展社员企业220家,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叶县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确定的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圪垱店村等4个“十权同确”试点村的确权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新试点地区将在成员身份确认、资产折股量化、股权设置管理、收益合理分配、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方面积极探索,争取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我市财政部门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努力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保障。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资金监管。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了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种养结构,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市发展优质专用和绿色生态小麦、高蛋白饲用籽粒玉米和全株青贮玉米等饲料粮、优质苹果、优质草畜,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推广“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宜居好环境。我市根据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情况,大力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多个村(社区)建设了生态游园、健身广场、综合服务中心和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系统,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在搞好日常整治的同时,我市抓住春节、三夏、三秋等重要节点,集中对农村“三堆”垃圾污水、村庄道路进行集中治理,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整治效果。

坚持以评选文明村镇为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把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中,同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开展“文明农户”争创评比活动,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载体,丰富内涵,深入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农户”“道德模范” “夸媳妇、贺娘家”等文明创评活动,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助力脱贫攻坚。

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我市持续把抓党建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发挥党建“头羊效应”,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工作力量,夯实农村农业工作基础;加强调查研究,出台了多个扶持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的政策方案。

存在的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仍然较多。农业发展到今天,农村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比较普遍,技术装备水平低,信息设施落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功能性配套不完善。

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经营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结构不优、区域集中度低、地方特色不明显、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四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等环节较少,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

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合作社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程度不高。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

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业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我市所属县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规模经营、特色经营,持续实施“循环农业+品牌农业+协同农业”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生猪“千头线”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打造绿色高效韭菜科研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在推进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加快引导扶持力度,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群众增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稳步推进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支持金融网点和业务下沉,强化农业保险保障作用。深化集体林权、国有林场、供销社等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社会服务体系、产业组织模式、乡村管理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突出产业脱贫“治本”功能,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重中之重,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产业项目发展。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围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