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舞钢市举办残疾人工作者职业技能培训
新购保洁车 助力环保
爱心暖阳 冬日送暖
湛河区法院深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
一对聋哑夫妇的“无声餐馆”
小小议事会发挥大作用
汝州市林业局扎实推进作风建设
光华路街道全力打造党群文化活动广场
今日天气
奔走乡间收山货 带动山民增收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对聋哑夫妇的“无声餐馆”

 

在叶县城区广场西街与玄武大道交叉口附近,有个“无声小俩口米线”店。顾客进店后都是自觉走到柜台前,拿起便笺,写上自己点餐的品种、数量。

原来,这是一家“无声餐馆”。餐馆主人戚静静和丈夫白大举都是聋哑人,就连店里帮忙的闺蜜也是聋哑人。

叶县小伙儿娶来外地媳妇

微笑、收单、点头、做饭……戚静静接待客人的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索。

今年34岁的戚静静是三门峡义马人,个子不高,长得精致漂亮。5岁时一次发高烧后,她就听不见声音了,渐渐地也失语了。妈妈将她送到了洛阳市一家聋哑学校,在学校里她不仅学会了手语,还学会了写字以及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

戚静静开过服装店,摆过凉皮摊,靠双手努力打拼。

2008年,戚静静到郑州一家食品公司上班,在那里认识了白大举。

今年33岁的白大举是叶县盐都街道东卫庄村人,是一名先天性聋哑人。当时,两人在食品公司负责切菜、包饺子的活儿。憨厚朴实的白大举对戚静静十分照顾,幽默的他常逗戚静静开心。

2011年,两人回到叶县结婚,2012年、2014年两个健康的儿子相继出生,更是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喜悦和希望。

为了生活,他们很拼

生活不易,对于都是聋哑人的白大举和戚静静来说更难。

2015年,听说年轻人喜欢吃炒酸奶,两人花了1万多元跑到郑州学技术、买机器,打算在县城“大广场”做生意。但还没有走上“正轨”,就随着全县开展的流动餐点整治行动而“夭折”。

2016年,戚静静做起了老本行——卖衣服。夫妻俩开着三轮车赶农村集会,无论酷暑寒冬,一出门就是一整天,但挣的钱难以维系开销。

“我喜欢吃好吃的,所以一直想开家餐馆。”戚静静发给记者的微信上,自称是一个吃货。为此,她专门学过烧烤、凉皮、煎饼果子等制作技术。最终,他们选择了经营米线店,并到新乡一家米线连锁店学习。

万事开头难。戚静静夫妇找到这家门面房,房租、装修、设备等加起来要5万元。他们向亲友借了不少钱,才凑够启动资金。

10月26日,“无声小俩口米线”店开门营业了。

每天早上6点左右,白大举上街买菜;戚静静则负责送两个孩子去幼儿园,然后赶到店里打扫卫生,洗菜、煮面。

白大举心疼戚静静,拖地、提水这些体力活儿全都由他做,戚静静则负责煮面做饭。虽然辛苦,但是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充实而甜蜜。

纸笔架起与顾客沟通的桥梁

米线店柜台上,“辣”“不辣”“打包”等字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便笺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

通常,新顾客进门第一反应有点不知所措,意识到老板是聋哑人后,便会很自然地拿起纸笔写上餐品。大家不急不躁,有序点餐,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上午11点,家住叶县御花园小区的王女士、白女士结伴前来吃饭。进门后,在餐牌上点了餐。用餐期间,王女士用手指了锅里的汤,戚静静便麻利地盛过来一碗汤。

“味道棒棒哒!”“老板娘,光盘行动!看(我的)碗就知道好吃,味道不错。”“虽然是无声饭店,但是服务和味道都很棒,强烈推荐大家品尝。”……在饭店的一面墙上,不少顾客在便签纸上留言。这让戚静静十分感动,更让她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有一位阿姨连来很多天。好人。”戚静静给笔者发来一条信息。原来,一位家住祥和盛世小区的女士得知他们是聋哑人后,便经常来照顾他们的生意,最多的时候连着在店里吃了4天的米线。

物业公司降低电费

“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请注意查收。”由于听不到手机发出的外卖订单声音。所以戚静静只能及时翻看手机,按照订单做饭。

下午2点38分,“送餐小哥”刘超赶到店里取走餐品,并向戚静静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

“(我)要不停地看手机,看看有没有订单,还专门把消息提醒设置成震动。”戚静静“说”,前几天他们店刚刚加入外卖平台。

11月15日,是物业公司收电费的日子。开业不到20天的米线店收到了684元的缴费通知单。

物业公司经理得知夫妻俩的情况后,决定每度电降价1毛钱。

一个月过去了,戚静静算了算店里的账:收入4780元,减去两个工人工资3500元,减去电费1000元左右,再减去购买食材的成本,最后赔了2000多元。

戚静静打了一行字安慰自己:“天冷风大人少,没事儿,慢慢来。”戚静静在便签纸上写道,现在每天有30-50位顾客,但一天比一天好。

两个孩子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在店里除了白大举和戚静静,还有一个20多岁的聋哑姑娘,名叫刘梦。她不仅是店里的帮工,还是戚静静的闺蜜。

“新开店,来帮我忙,工资给她很低。”戚静静“介绍”,刘梦是平顶山市区人。现在正是她最需要人的时候,刘梦主动过来帮她。虽然,新店开业基本不赚钱,但戚静静每月坚持给刘梦发工资。

“聊天”中得知,戚静静和白大举前几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考了残疾人驾照。

“冬天了,你们出行一定很冷吧?以后赚钱了,要买车吗?”笔者问道。

“想给孩子补习,学英语”“一边学习,一边体育”……虽然表达得不是十分准确,但是可以看出戚静静对孩子有一大串的期望。

如今,戚静静的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4岁了,都在上幼儿园。面对健康活泼的孩子,她和老公因为语言障碍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所以想等孩子大点儿让他们上寄宿制学校,以免他们的语言受到影响。而身患残疾的戚静静更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她想让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去专门的机构锻炼身体。

在戚静静的一条微信朋友圈里有这么一段话:脚踏实地地去走每一步,因为人生没有捷径。

(本报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乔培珠)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