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丰收
在秋天里生长
欢庆佳节
唐诗里的秋天
秋日野趣
九月秋色
中秋月饼
秋天百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日野趣

 

●刘万增

天气转凉,秋日如期而至。广袤的田野里,到处充满了别样的意趣。

何其芳在一首题为《秋天》的小诗中写道:“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的确是这样,走进秋日的田野里,满眼是累累硕果,就跟《朝阳沟》里唱的一般无二:“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青凌凌,玉米个个饱盈盈,白菜长得瓷丁丁!”而秋日的野趣就藏在这收获的喜悦当中。在地头攒起一堆柴草,再就地取材掰几穗玉米、挖几根红薯、刨几捧花生,统统扔到里面,一阵冲天火光过后,诱人的香味就飘散开来,这是田野里最鲜美的食物,彼时彼地,任谁也将立即变成老饕。就说宋代诗人范成大吧,那绝对也是高贵儒雅之士,却念念不忘一顿“吹灰啖芋”的特殊晚餐,岂不见“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芋栗香”的诗句已写进了他的《四时田园杂兴》中!

秋日的田野里,蛐蛐、蝈蝈等各色生灵活跃其间,孩子们最堪把玩的节目也往往围绕它们展开。撅一株高粱,先横向按秸节截断,后纵向劈成窄窄的小篾片,再用小刀刮去内瓤,便可用来编蛐蛐笼了。村里的孩子读书不是强项,在这些方面却个个心灵手巧,都是极有天分的艺术家。柔软的篾片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就能编出许多各具特色的笼子,有大有小、有圆有扁,极为精致,绝对称得上是艺术品。蛐蛐笼要“编”,蝈蝈笼则要“扎”,而且工艺也更复杂一些。多多采来茅草的花茎,先用短茎秆扎好两个正方形的框架作顶棚和底座,再用四根立柱将之贯穿支棚起来,最后再用长茎秆十字交叉均匀地填好六个平面。其制作流程甚是繁复细腻,很难用文字来描述,据说故宫里最精巧的角楼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于蝈蝈笼。有了这些笼子,就可“灌穴移舟搜岸畔,寻声避月倚墙隈”,捉来蛐蛐、蝈蝈装在里面,或挂于檐下,或置于枕边,任那清脆悦耳的叫声伴着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秋日打猎,也是一大快意之事,不过现在只能留存在记忆中了。秋收过后,农人整饬土地以备秋播,此时的田野,便是万里平畴。野兔、鹌鹑等野物经过一秋的大嚼,正是肉肥味美的时候,再加上没有了平时赖以藏身的“青纱帐”,于是猎人们瞅准时机背上土枪、带上狗就出发了。野兔这东西,既胆小又胆大,有时离人还有老远,就一溜烟跑开了;有时就躲在人们身边的草窝里,却能一动不动趴上半天。农人打猎,放枪的时候很少,大抵是因为野兔的这种特性使人很难发现静卧状态下的它们吧。当然,放狗去追也比直接瞄准去打要精彩得多呢!然而孩子们最眼馋的还是猎人背上的那杆长枪,能逮着机会摩挲几下,也会美上很长一段时间。千古文人侠客梦,就算是以锦绣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苏东坡,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词句过了一把打猎的干瘾。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这是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村行》中的诗句,穿越千年时空,人们对秋日野趣的感受,竟还是如此出奇的一致!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