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情思一瓣到瑶台
七 夕 守 望
鲁山丝绸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思一瓣到瑶台

汉式集体婚礼上甜蜜的小夫妻。何元生 摄
汉式集体婚礼上幸福的老夫妻。何元生 摄
 

●袁占才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每个人都企求完美的爱情,但事情终难尽如人意,于是就演绎出无数的悲情爱情传说,这其中又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典型。又一个七夕节将临,天人合一,暑消秋长,不免让人思绪万千,心香一瓣缥缈到瑶台之上。

发源民间

牛郎织女传说位居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首位,比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其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更具平民色彩。

仔细想想,天帝最小的女儿织女,那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掌上明珠,更让人怜爱的是她心灵手巧,擅织锦缎。早上,她把自织的彩锦撒向东海边悬为朝霞,傍晚围至西山扯做晚霞,白天则漫空铺展,凝成白云。这么一位美丽多情的天仙,原应嫁给官宦名流,谁料她却嫁给了家境贫寒、遭兄嫂嫌弃的放牛娃?姑不论牛郎是怎么听从老牛的话,偷走了织女的仙衣,导致织女无法返回天庭,结果是织女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一贫如洗的牛郎,在人间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故事若到此收尾,便缺乏回味,高潮是王母娘娘获悉女儿下嫁人间,恼羞成怒,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回天宫;不自量力的牛郎竟冲破艰险,肩挑一双儿女追上天庭,欲讨回爱妻;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划一道天河,两位有情人天各一方。但最后王母娘娘也不忍女儿终日以泪洗面,默允一年一度七夕日由喜鹊搭一座七彩虹桥,让二人在桥上会面。

七夕相会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中最为精美的一笔。鸟鹊们纷纷飞向天空为他们相会搭桥,这一神奇诡谲的现象,看似荒诞,实是人类心理感情的最大满足,也寄予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由此,竟衍生出七夕这么一个传统节日,让普天下的有情人为之疯狂纪念。

相比西方的情人节,我们的七夕节内涵是多么饱满与丰富。这个故事可谓几经往还,峰回路转,给人以太大的震撼,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封建礼教桎梏人们婚姻爱情的历史长河中,在饥寒交迫的民众生活里,目不识丁的贫苦男儿最大的愿望就是娶回一位心地善良的妻子,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甜蜜生活。这种演绎是普通老百姓心理的真实映现,是原汁原味的口头文学。相比之下,孟姜女、梁祝、白蛇传经过文人太多的加工,缺乏民众传承的基础和元素。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为我国传统爱情的重要一笔,并由此衍生出一种专属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虽是个奇迹,也不难理解。

这个传说的流布形式和方法十分独特。夏秋之夜,繁星点点,院中纳凉,仰望星空,“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儿女们不免偎依在父母身边缠着听故事。父母亲首先就指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包容了太多的情节和悬念,饱含了太多的幻想与渴望,怎么连缀和熔铸都不为过;稚儿们就在这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恩爱情仇中进入梦境,家长们却总是一次次沉浸在这个故事所带来的伤感与哀怨、浪漫与美丽、幸福与甜蜜中难以入眠。而情窦初开的少女被夜纱遮住羞红的脸庞,在故事尾声处作假寐状,内心则波翻浪涌,浮想联翩,既羡织女心灵手巧,又叹织女坚贞不渝,由人推己,心绪不宁,如意郎君他在何方?不免心中默默祈祷。

于是,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面的日子就成了人间心海排遣不开的七夕节。女子们带着羞于人语的无限心事,借着此夜,避开人们的视线,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夜半无人的喁喁私语,抑或在院中摆上供品,乞求织女心意传道,赐授技艺。故而,七夕节亦称女儿节或乞巧节,这一天,聪明、富贵、美貌等都可乞得。当然,首要的还是乞良缘。今年,鲁山还要隆重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节”系列文化活动,我通过民间走访,搜集整理了一首流传在鲁山地区的《乞巧歌》,歌词是这样的:

七月初七天门开,

一朵彩云落下来,

彩云里降下九天仙,

九仙女给俺送巧来。

天上星星数不清,

葡萄架下月不明,

牛郎织女鹊桥会,

搅得俺心里乱怦怦。

夜深人静秋似水,

虫儿唧唧人不寐。

当院里摆上小方桌,

小方桌摆上鲜瓜果。

七月星儿的大枣甜生生,

七月星儿的花生白丁丁,

七月星儿的葡萄甜丝丝,

七月星儿的苹果脆铮铮。

双手合十心虔诚,

闭上双眼脸发红。

情思一瓣到瑶台,

乞求九仙女显神灵。

乞我十指巧又巧,

穿针引线擅女工。

不描龙来不画凤;

单绣禽鸟小生灵。

绣对鹁鸽嘴对嘴,

绣对兔儿卧草丛,

绣对喜鹊喳喳叫,

绣对鸳鸯戏水中。

乞俺有张好容颜,

乞俺伶俐又聪明,

乞俺事事都遂心,

嫁个如意好郎君。

绝唱千古

说起七夕的乞巧,汉代就有了。《西京杂记》中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宋诗词更是屡屡提及。唐王建诗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红颜薄命,皇宫犹如天宫,宫女们日日幽居其中,最是盼望像织女一样能嫁得如意郎君。又有《七夕》诗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从这些唐诗中可以看出,唐时仰望秋月,家家乞巧。到了宋元,七夕乞巧之鼎盛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乞巧市,从七月初一开始,乞巧市上即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七夕前更是车马难行,人山人海,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作为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作为介乎唐宋京城之间、距离宛洛卞都比较近的鲁山,因牛郎织女发祥于此,可以想象,七夕乞巧之盛当然是在情理之中。

七夕古诗不胜枚举,全唐诗即载入68首。综观这些诗词,除了记述七夕民风民俗及对这个故事的喜爱、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封建礼教的诅咒外,更多的是慨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会面的欢情与离恨,诚如白居易《七夕》诗言:“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在这个故事形成初期,歌者的着眼点局限在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上。脍炙人口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是最好的注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爱的人分隔在一水两岸无法逾越,咫尺天涯却只能脉脉凝望,这是何等的痛苦。“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短暂的相会根本弥补不了经年的别离。而李商隐亦不愧为大家,关于七夕,他就写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别开生面,翻新主题:“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而宋代大诗人秦观的《鹊桥仙》更是新弹琵琶,把这一音响进一步升华,引入高亢嘹亮的境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金石裂帛,掷地有声,与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唐明皇与杨贵妃为爱情而殉道的悲壮,有异曲同工之妙。秦观赋予了这个神话故事以新的含义,把他们的爱情演绎出一种高尚的情操,让这一千古绝唱真正唱响人间。

由牛郎织女这个传说故事演绎出的七夕节所饱含的文化意蕴说不尽,道不完。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男女老少都可从这个千古绝唱中弹拨出心灵的共鸣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山河巨变,情丝不改。鲁山,作为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具有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原生性、遗址遗存的完好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2009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这是平顶山人民的骄傲。每年七夕节,鲁山都要举办七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

仰望星空,为寻找那条赋予了人类太多情感的银河,我常常站在鲁峰山上浮想联翩,心香一瓣缥缈到瑶台之上:天人合一,七夕情缘不断,愿我们都来守护这最为美好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