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时候的端午
又闻艾叶香
艾草上的村庄
端午情浓
吃出来的节日记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6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时候的端午

 

■袁占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豫西乡间节日过得最热闹的数春节,过得最热烈的是端午,乡人把音念转,叫过“耽误”。可不,端午前后麦浪正滚,上午麦梢还不十分黄呢,过了中午热风一吹,麦就黄得刺眼,要赶快下镰开割,保不齐晚半天这饱墩墩的麦子就焦到地里了。偏偏乡人兴过端午节,两下里挤到一起,心一急,可不就把“端午”化成了“耽误”。

当娘的体会端午节的分量,推波助澜,把歌谣唱给孩子们听:

五月里,午端阳,

家家户户收麦忙。

炸油馍,软又香,

瞧瞧俺的丈母娘。

五月里,午端阳,

清早起来上北岗。

竹叶青,猫眼黄,

艾蒿插到门两旁。

五月里,午端阳,

一头扎到青水塘。

包槲坠,撒冰糖,

香布袋挂到脖子上。

五月里,午端阳,

屈爷庙里上炷香。

鞠个躬,磕个头,

保俺中个状元郎。

孩子们跟着唱“瞧瞧俺的丈母娘……香布袋挂到脖子上……保俺中个状元郎”。

做父亲的听在耳里,不免叹息一声。

怎样才能既过好端午又不耽误麦收呢?不妨就赶着往前过节。一进农历四月半,当娘的就买来辛夷、朱砂、香附子以及五色线等,讲究的买更多,什么川芎、菖蒲、苏合香、冰片、白芷、麝香,都是些芳香开窍的药,掺到一起,好闻得很,趁空穿针引线绣香布袋。绣成了先挂孩子们脖子上瞅瞅,看做得好不好看,给当娘的脸上长不长光,然后再摘下来,挂到屋里墙上。任凭孩子哭闹也不给,非得到端午早上才给戴,就像春节大人给小孩儿们买的花衣裳,要等正月初一早上才能穿一样。而一旦戴上,孩子们睡时也并不再摘下来。有谚语说“戴个香布袋,不怕五虫害”。这时节,蚊虫蠢蠢欲动,这香布袋清香驱虫、避瘟防病,功能多了去了。

我们那村子,很多家都绣香布袋,做得最好的数后院的四奶。四爷去世早,四奶四个闺女,没有男孩,俩闺女嫁到城里。闺女们孝顺,逢节就掂着果子匣回来看娘。闺女带的果子四奶并不稀罕,我去了,四奶总撕开匣子叫我吃。

四奶手巧,早早地她就让闺女买回各种香草,再让闺女从城里的缝纫铺里带回些边角布,花花绿绿的。一入四月,四奶就开始忙着绣香布袋,绣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菱形的、鱼形的、鸡心的,上面再绣些花鸟图案,然后把白刺刺的蒜秆剪成一截一截穿上去。家里虽没男孩,但收麦的事不用四奶管,闺女们自己的麦不收也急慌慌回来给娘收。四奶呢,只是忙着做香布袋,到了初五早上,就拄着拐杖挨家挨户送,这家三个,那家五个。那一天,我吃着娘做得的槲坠、大蒜和鸡蛋,脖子上挂着四奶送的香布袋,心里头甭提多高兴了,一年里学习都格外提劲儿。

现今,农村已很少有人绣香布袋了,倒是城里大街上,到处能见卖香布袋的三轮车,把豫西的端午氛围烘托得格外鲜艳,可惜走近细看,多是机绣,少了手工的拙美。

再说炸油馍。端午的前一两天,乡村里空气中弥漫的油馍香盖过了新麦的清香,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家家户户放下麦收炸油馍。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平时很难吃上一顿油馍,这时节,又收又种的,正出力流汗,做父母的也想着犒劳犒劳全家。炸油馍要三个人,一人揉面切面,一人捞馍,一人烧火。火苗烧旺,蹿出灶门老高。人出家门,嘴上留香,指上沾香,袖里盈香,打个喷嚏都是个香,连树上的鸟雀儿也都踅到庄上闻香气来了。油馍炸成,首先要让当外甥的一篮送给姨啊舅的,热络热络亲情。

要是谁家孩子定了亲,这端午节就又被附上另一层含义: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油馍,一直送到婚后第一年。婚后第二年,生了孩子,就不再送了。瓜菜半年粮,吃不饱穿不暖的,定亲和结婚,亲家翁不一定要很多彩礼,要也拿不出,各方倒是都很看重年来节到的瞧亲戚,尤其端午送油馍,七大妗子八大姨的,直近亲戚都送,一家一“三号篮”油馍。用细竹篾编的三号篮,一篮能装五六斤。碰上大户人家,一二十篮子,咬着牙也得送。百十斤面,得炸满满一天,盛好几簸箩。

炸油馍也有顺口溜,记得是这么溜的:

炸油馍,和面团;

搅呀搅,拌呀拌;

生着火,把柴添;

拉风箱,火苗蹿;

油锅热,直冒烟;

捞呀捞,翻呀翻;

眼也馋,嘴也馋;

先送给俺丈母娘解解馋。

不会炸油馍,炸出来难吃难看;会炸,虚腾腾的,外焦里嫩。庄上我本家大哥会炸油馍,那几天,家家请他去炸。他炸的“炉盘油馍”是一绝,像真炉盘一样,两端相连,中间的“炉齿”粗细均匀,焦黄焦黄。“炉盘油馍”的秘诀在于既好看又体积大,一篮子装不了多少,就鼓堆起来。当年我十二爷给他亲家送节就是这么送的,后来,亲戚成就,亲家嫌我十二爷小气,总说十二爷是“炉盘油馍”——虚巧二空。

我六叔订了邻庄一大姓人家的姑娘,每年端午得给22家亲戚送节。满庄子找不够三号篮,就找来送米面的柳编屉斗代替。油馍上面覆几片槲叶,槲叶上面再盖条红毛巾。毛巾要新毛巾,谁家平日会备一二十条毛巾?也出去借。东西备齐,又借来辆新自行车,在车后座上绑了两根桐木棍,摞得山一样。篮子绑得多,骑不成只好推着走,好哉,路不太远。

要是路不好,怎么办?准新郎只好用挑子担着送。路远呢?用架子车。记得小时候在路上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景。早几天与朋友说到这个话题,朋友说,以前他们村就有套着毛驴、拉着架子车送端午油馍的。我至婚龄时,这一风俗已经淡化,丈母娘说不用送了,但我父母还是遵从农村习俗,专门炸了香油馍让我了两篮子送过去。

于今,油馍不再是稀罕物,订婚娶亲照了钱的头儿,农村里端午送油馍的风俗也不见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与吃、穿、送连在一起的。中秋吃石榴送月饼,春节吃饺子送元宵。如今,端午吃的习俗倒还有不少,只是送的概念淡去了许多,谁家包槲坠给邻居们送几个尝尝鲜,但着篮子瞧亲戚的不多了,这多少有些遗憾。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