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色”为底描绘新画卷
市工商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推我市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8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为底描绘新画卷

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莲叶田田、荷花盛开(摄于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一日)。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入画来。这是鹰城百姓共同的绿色之梦。

为满足群众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品质追求,2017年我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造林绿化、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湛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在保护环境中推进绿色发展。

规划引路,绿色发展贯始终

虽然天气寒冷,但白龟湖畔绿意盎然。

2017年,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了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建设、白龟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努力打造“城镇村庄绿岛镶嵌、山地丘陵绿衣相披、矿区塌陷区绿色覆盖、道路水系绿网相织”的山水森林城市景观。全市实际完成大面积造林32.64万亩,其中造林28.53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11万亩。

——启动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1.76万亩,对全市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沿线和淮河主要支流沙河、北汝河、澧河、洪河等生态廊道树木保存率低的地段进行补植完善。其中,市区周边道路两侧要求栽植宽度100米以上;河流生态廊道栽植宽度100米以上。常绿与落叶树种相互搭配,建成了一条条集生态防护和景观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廊道。

——以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推进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及林产品加工等为主体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发展。我市在市区北部浅山丘陵区打造以薄壳核桃、梨、石榴等经济林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在沙河沿岸建设以桃、梨、葡萄、李子等为主的名优特小杂果基地,与近年发展的经济林连成一片,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的名优经济林观光采摘林业园区。

目前,我市林木蓄积量达8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2.4%,9个县(市、区)创建成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市、区)。

标本兼治,做好绿色“加减法”

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一方面着力增绿扩绿,做好绿色“加法”,另一方面坚持治、管、防、建一体抓,重点对扬尘治理、工业大气、燃煤污染、油气挥发、黄标车老旧车淘汰、秸秆禁烧及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攻坚,做好治污减排的“减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坚守生态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铁腕整治大气污染。省定全市11台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改造、14台燃煤锅炉完成提标改造;53台燃煤锅炉拆改任务和3家钢铁企业提标改造、9家水泥熟料生产线粉磨站治理、98家VOCs企业治理全部完成。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8263家。省定全市7个洁净型煤生产仓储供应中心、71个配送网点建设等燃煤散烧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取缔燃煤大灶646个,取缔经营性小煤炉1530个;307个施工工地严格落实视频在线监控和开复工程验收等制度,155个工地安装了视频在线监控,269个工地达到了“六个百分之百”标准要求。

鹰城绿色“加法”除了增绿扩绿,还致力于生态修复与补偿。

早在2013年,我市就向湛河污染宣战。如今湛河综合治理大头落地、成效明显。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目标,去年我市在湛河沿线大力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在湛河源头新建马跑泉游园和分水闸游园、新新路湛河桥两侧新建生态文化公园、城区段新建乌江河口公园、李苗路至凌云路段打造特色槐香公园……特色各异的湛河生态文化公园遍地开花,可新增绿地426万平方米。

同时,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体制机制。去年,全市列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的5条城市河流已基本完成消除任务。针对昭平台、白龟湖饮用水源地整治,我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坚决取缔非法机动采砂船、磁选船,开展植树造林,落实休渔、增殖放流、隔离防护、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措施,使水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确保了饮用水质安全。

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在守绿护绿的同时,我市坚定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推动生态与经济相融合,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去年,全市新增加千亩以上造林大户4户,500亩以上造林大户11户;面积在1000亩以上非公有制林业户达到260户;从事苗木生产销售人员达到4000多人,带动就业3.5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为建立健全林业产业服务体系,我市持续强化集体林权管理,鼓励开展林地使用权流转、集体林地抵押贷款业务,最大限度盘活林业资源。目前,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1.85亿元,抵押林地面积3.43万亩,金融扶持农户1200多户;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80个,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5万多亩。

如今,我市已发展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30多万亩,形成了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苗木花卉、食用菌、干鲜果、木材加工等六大林业优势产业。

同时,我市坚持将扶贫开发与加快生态建设、深化林业改革、培育富民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涉林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引导贫困人口实现绿色转产转业。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持久攻坚战中,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

(本报记者 张亚丹 实习生 毛之成)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