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美丽“鱼鳞云”
我的诗与远方
来日并不方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老家映象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7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映象

 

◎刘万增

老家天地庙,隶属于郏县冢头镇,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小村子。

我一直觉得,这种历史感首先就蕴藏在村名的由来中。村东大路旁有一真一疑两个大冢,村里的老人们都叫它“簸箕冢”,但怎么看也和簸箕沾不上边,所以一直也不明白何以有这样的称谓。后来无意中翻起县志,才知道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葬在这里,所以准确的叫法应该是“薄姬冢”。汉文帝侍母极孝,“亲尝汤药”的故事是进了《二十四孝》的,于是就在双冢西边修建庙宇以备看护和祭祀,盖因皇家不敬鬼神只敬天地,是以便有了“天地庙”这个名字,而村名也因此沿用至今。

庙宇意义上的“天地庙”现在村子东南角还有遗存,各样建筑几乎毁坏完了,唯独留下个空荡荡的大殿。大殿比别的房子高出许多,看上去颇为巍峨。殿门前摆一青石条,厚数尺、长丈余,算是进殿的台阶。长年累月的磨砺,石条变得光滑异常,就连棱角处也变成了浑圆形。大殿滴水檐下露出两个实木雕成的斗拱,既像初绽之菊蕊,又像承露之幽兰,虽经风雨侵蚀而纹路依然清晰,让人不由感叹能工巧匠的非凡功力。大殿以青瓦覆顶,彩瓦间饰,透过参差错落的瓦菲,还依稀能看到瓦面上斑驳的黄绿色彩。殿脊上装有各样小兽,都是飞扬灵动,尤其是两端的大兽头,更是峭拔嶙峋,让人望而生畏。

薄姬冢如今也还在村边静默着,像一对饱经沧桑的老人。岁月流转的痕迹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雨水冲出的道道沟壑、人畜踩出的条条小径,都仿佛刻在它们脸上的深浅不一的皱纹。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过去不知道保护,以至于连续被盗掘多次,几乎成了空冢。自然的损耗和人为的破坏,使双冢较之以前单薄了许多,透过周围森森的草木,隐约还能想见其当年宏大的气势。

村子西北方向的田里有一条大渠,是乘着上世纪50年代全国兴修水利的东风建成的。我们村属于丘陵地带,东北高、西南低,而作为水源的兰河正在村子西边,所以搞这个工程很是费了一些人力物力。先是土工作业,在西段堆出几丈高的土方、在中段开挖几丈深的壕沟、在东段掏出几米宽的地洞,以人力改变地势,保证水道畅通。然后以土方为渠基砌出硬渠,壕沟则稍加修缮当作软渠,地洞则圈砖而成暗渠。最后在河边建机房和提灌站,提灌站似龙头,大渠似龙身,大泵开动,仿佛苍龙吐水,很是壮观。这在当时也算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曾引得十里八村的人纷纷结队前来参观。

村里各片田地都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在约定俗成的叫法里包含有很丰富的信息。比如花果园、二道冈、碑楼后、仓房院、翰林坟、老龙窝、三棵柿树、辘轳把沟等等,从现在的情形看,这些地名或许会弄得人一头雾水,但听听老人们的解释,我们就会恍然大悟了。其实花果园是因为过去曾种过花果而得名;而翰林坟则是因为传说这里曾埋过一位明代翰林;三棵柿树早被砍掉了,但名字却留了下来;至于辘轳把沟,恐怕大家都明白是因为地形相像的缘故。其他地名也各有讲究、各具特点,让人过耳难忘。

近几年兴起打工潮,年轻人大都离家进城了,这些遗存和逸闻少了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不觉生疏了许多。真不知道当这些素朴的东西随着岁月磨灭后,我们的根脉还能系在何方。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