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牛郎的不可承受之重
给爱情做减法
为你写诗
守望七夕
七夕漫谈
不如相忘于江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夕漫谈

 

◎董仕衍

记不清是从哪年开始,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赋予了同西方圣瓦伦丁节一样的意义,被称作“中国情人节”。这自然是依据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神话传说,以及古代文人墨客关于七夕的浪漫诗句,对男女情爱素来严肃的中国人仿佛也一下子灵动、奔放了起来,有了自己的情人节。

恋爱中的男女会选择在这一天互赠鲜花、礼品,携手游乐、互诉衷肠,商家铺户也都瞅准了这一天潜藏的无限商机,使出各种手段,赚一个盆满钵满。玫瑰花、巧克力早已不新鲜,今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名曰“永生花”——把玫瑰花放在精致的礼盒里,经过某种特殊的防腐处理,据说可以永久保存。再美艳的鲜花也总有凋落的时刻,然而,借助现代科技外加商人的慧心巧思,四时不落之花终于从想象变成了现实。

这样的产品,很容易讨得青年男女欢心,尽管价格动辄几百、几千,电商的销量却十分惊人。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永生花”暗含着爱情永恒等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款产品契合了现代节日的气氛与精神,情人节的道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悄然进化。

丰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主题。生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新千年的中国城市青年,从一出生就被各种现代化的物质产品所包围、充满,匮乏的感觉,不仅不曾经历,甚至难以想象。现代人对于丰裕感的需求,从衣食住行用逐渐扩大到了文化概念,象征爱情的鲜花也要永远娇艳、完美,永不凋亡。

可是仔细一想,“永生花”以及现代青年男女的物质消费理念,与七夕的主题似乎不太搭调。古代社会,是全面匮乏的社会,不仅物质匮乏,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是聚少离多,厮守不易,故而古代农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节日,节日的意义在于给日常的匮乏生活点缀上丰裕的星星之火。春节的吃喝宴乐反衬的是平日的饮食缺乏,中秋思团圆也正是因为交通与通信的不便,正是匮乏使古人有了四时节令的概念。

为什么古人一定要把爱情传说设定为牛郎织女一年一会这样的悲情故事呢?还是由于匮乏,不是爱情的匮乏,而是恋爱中男女沟通方式的匮乏。即便没有王母娘娘所隐喻的保守势力人为刁难,古代两个人之间想要传递一句信息,仍需要漫长的时间作为中介。无需说古代,哪怕是在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邮路系统的三十年前,一封情书的传递尚须经过十天半月的“熬煮”,这十天半月对于情人们内心的煎熬,恐怕一点不弱于牛郎织女一年的等待。这就是木心在《从前慢》那首诗中写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拜科技所赐,互联网时代情侣之间进行联系的方便程度远远超乎了古人最疯狂的想象,远隔重洋的两个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信息、表情包大战、视频通话,甚至还出现了情侣手环之类的新产品——一边只需轻轻一点,对方的手环就会如心跳般砰砰震动, “心有灵犀一点通”再也不单纯是一种文学修辞,实在不能不让人佩服!现代科技彻底消灭了时间、空间的阻隔,情侣们在地球表面任意两点保持24小时的联系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时候还需要七夕节吗?还需要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吗?我想是需要的,甚至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这个节日。这是因为以匮乏为主题的节日总是在提醒着我们,快乐、美好、幸福的源泉来自哪里。天天大鱼大肉、整日耳鬓厮磨、时刻甜到发腻,现代人还能体会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刹那间的永恒绝美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越来越昌明,而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却也在同步增大,这个时候,愈发需要传统文化来提醒我们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距离,什么是鲜花、什么是爱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