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庆祝建市60周年·城市记忆
3上一版
 
荒山崛起工业城 再启征程为梦圆
改造四矿使矿井产量提升4倍
在全市商业系统首办“背篓商店”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7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全市商业系统首办“背篓商店”

薛天德 吴学清 摄
 

□讲述:薛天德 □整理:本报记者 吴学清

今年82岁的薛天德对初到平顶山的第一天记得是比哪一件事儿都清,尽管已过去整整61年了,“住在矿区招待所,是在‘箔’(用高粱秆编织的片状物)上睡的”。

从最基层的门市部做起,这位和蔼的老人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奉献给了平顶山的商业。

薛天德是新城区滍阳镇人。当时滍阳镇叫薛庄区,隶属宝丰县。薛天德高小毕业回村当了扫盲教师,后来到区里担任团支书、武装文书,还当选为宝丰县首届团代会代表。

1955年,一纸调令把薛天德从区里调到县里,负责各村代销点的烟酒联系业务,自此与商业结缘。

不久,薛天德又被调到许昌专区。到专区供销社办事处报到的第二天,一位负责分配工作的女同志对他说:“薛同志,你到平顶山吧,离家近。”

1956年8月的一天,21岁的薛天德和一起分配过来的42人,挤在一辆没有棚子的大卡车上,被送到了平顶山。

“矿工路还没修好,车停下来了,人还不知道已到平顶山了。找人问路,没人知道矿区招待所,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地儿”。 薛天德说,一路走来,乱石一窝挨着一窝。招待所就是顺着山势刚刚盖起来的几间红瓦房。屋里一坑水、一个“箔”。

薛天德接到通知,到中国蔬菜食品杂货公司河南省公司许昌分公司平顶山支公司报到。“办公地点在诸葛庙村,是几间四周用竹竿一撑、箔一夹,上面盖上油毛毡的简易房。”薛天德说,到单位报到后他被分到了井营第五门市部。

门市部加上薛天德一共3个人,租用一家农户的房子营业,主要卖烟、酒、杂货、酱油、糖,还代管猪肉。为方便附近工地的工人,薛天德还在全市商业系统第一个办起了“背篓商店”,开展上门服务,“一到工地,(商品)很快就卖光了。工人们都七嘴八舌地问明天还来不来”。

薛天德说,由于门市部空间狭小,晚上另两个营业员睡柜台里面,他就睡柜台外面。交通也不方便,“风多雨多石头多,出门都是石头窝,不是上坡就是下坡”。1957年底,大雪把门市部的房子压塌了,薛天德顶风冒雪到市里汇报。矿务局用一辆红头汽车拉着领导来察看后,最终协调了两间像样的房子。当年,因为刮风下雨造成商品损毁严重,门市部从井营到刘庄再到新新街,共搬了三次家。

1959年底,薛天德作为市商业局采购经理组的一员到西华农场第七站调蔬菜。为保证把菜运到平顶山,他一直坚守在农场,直到采购组在漯河开春节联欢会,四处找不到他,才发现他过年都没回来。

当时买布要布票,买酒要酒票,买肥皂要肥皂票。“工人发钱三天富”,首先把食堂饭票买足,其次把凭票的东西买回来,紧缺商品就买不到了。

薛天德说,当时干部每月29斤粮票,每月都舍不得吃完,要节约两斤留作来客人和有事时用。

1971年,薛天德在东工人镇烟酒商店当主任。十二矿一名职工因到处买不来冰糖给母亲做药引子,几经周折找到了薛天德求助。20多年后的一天,薛天德到一矿口办事遇到一个人,“他说我救过他母亲的命,非要拉我到家里坐坐不可。咋想都记不起这个人是谁,最后一问才想起来这事”。

辗转多个烟酒商店,薛天德无不在用心用情地工作。在落后的供给条件下,为服务生产、方便群众,他继“背篓商店”后还创造性地办起了“列车商店”“井口商店”“日夜商店”,引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的注意,对他进行了报道。

1986年,薛天德调回市商业局机关,直至1997年退休。

现在,老人虽已年逾八旬,但身体很好,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声音洪亮。老人每天的生活也很有规律,晨练、养花、聊天、买菜、帮孩子做饭……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