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雪后初霁
从狗说起
生活在新西兰
做人要有出息
霜花豆腐
期待碧水蓝天长存
水调歌头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碧水蓝天长存

 

◎张大壮

移动互联时代的清晨,睁开眼第一时间看手机上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人们像关心粮食、蔬菜、猪肉的价格一样,密切关注着各种环境指标。而张口就来的PM10、PM2.5等专业数据,在体现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从侧面提醒着我们,改善空气质量已经刻不容缓,治理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

在“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有力号召下,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民动员,充分体现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一种强大而广泛的社会共识。作为治理雾霾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更是尽心尽力,纷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采取了种种“超常规手段”。层层分解任务、逐项细化指标,明察暗访、从严督导,甚至完不成任务就“挪位子”“摘帽子”。重压之下,无论烈日炎炎、酷暑当头,还是寒风凛冽、白雪飘飘,各级干部都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着实下了一番真功夫、苦功夫。一批批涉污企业被关停整改,一根根喷涌着黑烟的烟囱被拆除,肆无忌惮的“黄标车”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洒水车昼夜不停。

站在岁末的关口,盘点全年治霾总账,形势喜人、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显著增加,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种种数据反映的良好态势,让人不禁期待,也许阳春三月,呈现在眼前的就会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碧水蓝天。

然而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一场席卷华北的雾霾从天而降,人人捂紧口鼻、深居简出;各种空气质量指数截图、“防霾指南”刷爆朋友圈,人们在相互比“惨”中寻求慰藉,甚至有人调侃“雾是他乡厚,霾是自家醇”,没事不要到街上“聚众吸毒”。话虽是玩笑,却也在警示我们,治理雾霾保护环境还远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

任务指标的完成、监测数据的改观并非治理雾霾的终极目标,为民众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政府治霾的题中应有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个别地区、个别人为了自己的政绩和“乌纱帽”,大玩“数字治污游戏”,通过在监测点周围采取车辆禁限行、清扫车重点洒扫,给检测仪器“戴口罩”等“精准治理”措施,公然给监测数据“掺沙子”“注水分”,认为只要控制了数据指数就万事大吉、一了百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在给治理成果蒙上阴影,让其他尽职尽责的同行承担不必要指责的同时,也深深撕裂着政府公信力,制造着一道道裂缝,为不实谣言和偏激情绪提供着滋生的空间。

当我们感慨,仰望天空不见点点繁星,涉足小河不见鱼虾嬉戏,应当想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雾霾本就是一场“还债之旅”。走过了数十年高速发展的道路,造成当下现状的原因,既有错误的发展理念,更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治理雾霾既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发展思维,更是对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调整重组,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可想而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让公众更加直观真切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改善,消除公众情绪在严峻环境形势下的不安与紧张成分,不仅需要公布准确真实的数据,更需要向带头下河游泳的环保局长们学习,多一些感性的情怀,多一些工作的智慧。

我们期待看到,路上有更多的行人敢于摘下口罩,踏实而放心地品味吸入的每一口空气。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友骄傲地在朋友圈晒出家乡每一缕明媚的阳光、每一片湛蓝的天空、每一条清澈的河流,并不再为此感叹留恋。我们同样期待更加清晰可触、充满温度的治理成效,期待碧水蓝天长存。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