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记者节 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发展红薯加工 村民入股分红
种植黑李油桃 改变贫困面貌
“我会一辈子为柴巴村而奔走”
“老翟是俺村脱贫的主心骨”
贫困群众致富的专业银行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6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贫困群众致富的专业银行
——记常村镇西刘庄村资金互助社
记者刘晓雷在常村镇西刘庄村采访。
李刚伟 摄
 

11月8日上午8点多,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村民赵鹏伟刚吃过早饭,就拿着羊鞭吆喝着家里的70多只羊上山了。

雨过天晴,溪水潺潺。赵鹏伟说:“昨天下了一天雨,今天山坡上的草儿正鲜,羊可以好好吃一顿。”

西刘庄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因山区面积大,交通闭塞,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该村有7个村民组,235户886口人,人均耕地不足8分。每天到山坡上放羊,成为赵鹏伟的重要日常工作。

今年34岁的赵鹏伟,父母长期患病,他曾欠下6万多元的债务,沉重的负担压得他愁眉不展。2008年,他从西刘庄村资金互助社贷款3000元,购买了5只羔羊,从此开始了他的“羊倌”生涯。这些年,依靠从村资金互助社低息贷款滚动发展饲养项目,他每年收入近3万元,现在已基本还清了外债,手里还有了余钱。

据了解,2007年,西刘庄村成为国家贫困互助资金首批运行试点,为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带来希望。近年来,国家先后投放该村种子资金50万元。目前,该村资金互助社的贷款利息低至千分之八,村民每户入社资金由过去的50元-200元,扩大到现在的可以入资500元,然后放大20倍放贷。

为管好用好互助资金,该村两委会探索出了一套崭新的运行模式:一是发扬民主,海选理事成员,让社会信誉最高的人参与管理;二是自愿结合,实行五户联保,让社会关系最好的人相互担保;三是会商评估,运用防控机制,让投资风险最低的人获得扶持;四是封闭运行,杜绝资金外投,让贫困资金更多地向穷人倾斜;五是日清月结,争取快收快放,让有限资金最快周转创造收益;六是阳光作业,实施公示制度,让社会各界的监督成为常态。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成熟的机制保证了互助社持续平稳健康运行。截至目前,互助社挣得利息7万余元,社员入社资金有6万余元,加上国家投入的种子资金50万元,资金规模已达63万余元,共借出资金1210笔,周转使用500万元以上,受益农户达到218户,衍生经济效益达百万元以上。

村民杨太平借助互助资金加工杨木旋切单板年获利20余万元。村民李涛利用互助资金养羊30多只实现脱贫。赵鹏伟利用家里的4亩多山地种植皂角树,树身上的棘刺叫皂角刺,又称皂角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派驻西刘庄村任第一书记的徐国超是市林业局木材检查站站长,他说,皂角树种植3年后开始产皂角刺,按现在的市场行情算,一亩皂角能挣万余元……

变输血为造血,资金互助社真正成为贫困山村村民发展经济,实现产业脱贫的助推器。该村贫困互助资金规模、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位居全国首位,成功破解了贫困户融资难的问题,为我国贫困互助资金管理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良性循环模式,被称作“中国叶县模式”。

“脱贫满足温饱只是起步,要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才是目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兼该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刘随申说,他已经和村两委会成员外出考察,下一步准备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禀赋,带领群众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同时,围绕叶县为实施产业扶贫规划的旅游线路,挖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饶有趣味的人文传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本报记者 刘晓雷)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