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记者节 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发展红薯加工 村民入股分红
种植黑李油桃 改变贫困面貌
“我会一辈子为柴巴村而奔走”
“老翟是俺村脱贫的主心骨”
贫困群众致富的专业银行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邑镇老鸦张村产业扶贫记
发展红薯加工 村民入股分红

记者杨沛洁在采访叶邑镇老鸦张村村民王冠平(右一)。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11月8日上午,叶邑镇老鸦张村贫困户王冠平吃过早饭,就往村西头方向走。

“俺村的‘磨红薯机’开张了,只要我听着机器响着,心里就会畅快些,那样我一年就能多些分红。”他说。

王冠平所说的磨红薯机是该村刚投资100多万元建好的一家公司——平顶山市好筋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专门从事红薯加工。

走进该公司,一台铲车正将堆在院里的红薯铲起来,放到洗红薯机上,一些工人将洗干净的红薯运到隆隆作响的磨红薯机里……院子里,挂着五六十个红薯淀粉袋,有的还向下滴水……

“前一天才开始的,听到机器响,俺别提多高兴了。”王冠平脸上挂着笑容,用左手比画着说。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大规模地收红薯磨红薯了。据保守估算,每天能加工20万吨红薯,加工得越多挣得越多,冠平的分红也会越多。”该村党支部书记姜小法说。

原来,王冠平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他入股的4万元钱,是该村贫困资金互助社发给他的贴息贷款。

今年41岁的王冠平,刚用务工攒下的积蓄盖了新房,就突发脑溢血病倒了。经过治疗,如今的他半边身体僵硬,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王冠平的妻子也长年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的女儿现在读高三,儿子读八年级,失去了王冠平这个主要劳动力,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王冠平所在的老鸦张村曾是叶县扶贫开发的重点村。2013年,该村利用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建立了资金互助社。今年,叶县在资金互助社的基础上,再次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叶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国家开发行等金融部门安排近亿元的信贷规模,启动了“互助社种子资金﹢低息贷款”项目,即金融机构对准每个互助社投放100万元左右的专项低息贷款,从而加快贫困户上项目进而早日脱贫致富。

该村土地贫瘠,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低,但适合种红薯,每亩春红薯能收8000斤,夏红薯也能收6000斤,收益是小麦、玉米的两倍以上。今年,该村流转了几百亩地种植红薯,在贷款资金的支持下上马了红薯加工项目,吸引村民入股。

王冠平与村上的其他3位贫困户,没有钱入股项目,却可以利用村里为他们发放的贴息贷款优先入股。姜小法说,他们入股后保本利息收入是2000元,还可以按项目利润以股份分红。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姜小法的电话响了,附近村子村民打来电话问他还收购不收购红薯。“要,有多少就都拉来吧。”他说。

原来,看到红薯加工项目运营了,附近一些农民和红薯收购商也相继打来电话询问收购事宜。

姜小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纯从收红薯算,每吨红薯至少挣1000元。而该村的磨红薯设备每天至少加工20万吨,按照当地的供应量,能够生产一个半月。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开始加工粉条了,王冠平们预计还能再分6000元左右的红利。

随着红薯供应量的增大,这家企业又有了新的打算:再购置一台设备,建设一座跨度达12米的晾棚,以后通过冷库保存红薯,进一步加大生产能力。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