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生活·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手机进水放大米里就能修好?
我的老师(上)
善意的谎言
川西寻幽
龙腾水上筑长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老师(上)

 

我的启蒙老师

梅天顺(平煤神马集团四矿)

1956年我9岁,但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新中国又诞生不久,农家生活比较贫寒,所以一直没有入学。

记得一天我忙活一晌,正背着在野地里割的几十斤喂牛用的青草往家赶,被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接过草篮子,问我是谁家孩子,咋不上学,又问我想不想上学。我当然想上学了,就如实跟她说了。第二天我的父母就让我到3里外的博望完小报名上学,接待我的就是昨天见我的那位。原来她是博望完小的教师,名叫杨理生,在下乡寻访中遇见了我。我分在了她任班主任的班级,她的女儿和我同班。

老师当时30来岁,对学生像母亲那样关怀,从未大声呵斥过我们。每天上课前她都会用自己的小灶烧开一壶水掂到教室让我们喝,讲课也十分风趣,我至今还记得59年前上二年级时她教的语文课《乌鸦和狐狸》。那天,她先后挑多名学生到讲台上扮演乌鸦和狐狸,寓教于乐。为了从小培养学生们勤俭节约的习惯,每逢秋收和麦收后她都会组织我们到收割后的庄稼地捡拾掉下的庄稼,一季下来捡拾的粮食能卖几十元钱,用来买铅笔和作业本发给大家。

老师尤其对我这名贫困生关爱有加,每年的几毛钱学杂费都是她替我交的,我也从未买过作业本,都是写在她用过的教案本背面。教我们班3年后,她调往了外地,全班同学都很怀念她,长大成人后也是。

1967年她的女儿参加工作,安排到我们这里,老同学们互相转告,还结伴看望老师。几年后,我和老师的女儿成为眷属,老师也成了我的岳母。岳母人生的最后3年,我们陪伴她走完。

师恩终生难忘

吕府刚(叶县县委办公室)

董双喜老师是我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的他不过四十岁出头,可看上去却像五六十岁,典型的农村教师形象,穿衣随便,甚至有些邋遢。说话絮叨,有时让人心烦。但是,我们都爱他、敬他、依赖他。2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董老师,心里还是暖暖的。

他的爱心让我们温暖。董老师“护犊子”是出了名的,学校旁一个“街痞子”要了班里学生二两饭票,他找去理论,堵了人家一个月的门,最后那家人带着儿子到学校赔礼道歉、奉还饭票。街上的“小混混”见识了董老师的厉害,收敛了不少。

他的细心让我们感动。董老师寝办合一挨着我们的教室,上早课无论有没有他的课,他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早饭、午饭、晚饭时间,他就端着碗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吃,同大家谈学习、聊生活,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同学们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他的耐心让我们钦佩。董老师讲课幽默、作风民主,总是把课堂气氛搞得非常活跃,大家都爱听他讲课。不过你要是听课不认真、作业做错了,董老师就得给你“开小灶”了,有时辅导过了饭点,他就给学生做饭。点滴之爱温暖人心,师恩之情终生难忘。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