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夏变迁
最好的礼物
中秋, 那一轮明月
紫竹情
恍若仙境
一贫如洗
郎平的清醒
中秋•乡愁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夏变迁

 

◎高德领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长大后又长期在农村工作,对三夏的变迁感受很深。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每年到了麦收季节,县、公社(乡)、大队(村)都要成立三夏指挥部,把三夏当成一场硬仗来打。三夏是指夏收、夏种和夏征(夏粮征购)。

夏收在中原地区主要是指收割小麦。因为其他作物如大麦、油菜,种植面积较小,成熟期又早,5月底就已收打完毕。进入6月,小麦大面积成熟,那时基本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收割。天还不亮,生产队的钟声就响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握镰刀割麦忙,嚓嚓嚓的声音伴随着鸟叫在大地上回响。割麦时不是蹲着就是弯着腰,半天下来已是腰酸腿痛,那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到。随后,生产队用牛车、架子车把麦子一车车拉回打麦场。因为要抢种,加上怕下雨,只好先把麦子垛起来。打麦垛既是力气活又要有技巧,只有棒劳力才能胜任。打垛时用桑杈把成摞的麦子扎住,一只手放在杈的中间当支点,另一个手按住杈把尾,用脚一蹬杈把麦子高高举起送到垛上,随着麦垛越来越高,人们要跑步把麦子送到垛顶。

麦垛打好后并不急于打场脱粒,而是全力以赴抢种,也就是三夏中的夏种,记得当时常讲的一句话是“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回耧”。主要是种玉米、红薯和豆子。这些秋作物要尽早种,种晚了会影响产量。如果天公不作美,还要抗旱抢种,一般要到6月下旬才能完成夏收、夏种任务。其间还要打场脱粒。打场是指把收割下来带壳的麦子平摊在场院里,用牛或马拉着磙子碾压,中间要翻几次才能打净。之后,把长麦秸用桑杈挑走后,把包含麦粒的碎屑堆成“稳堆”,到傍晚有风时开始扬场,扬场是技术活,要靠有经验的老农操掀,迎着微风用木掀把带糠的麦子一掀一掀高高扬起,糠顺风吹走,另外一个打落子的,把留在麦粒上的糠扫到两边,剩下的就是金灿灿的麦粒啦!如果遇上下雨,则要把麦子晒晒再打,有一年阴雨连绵,麦子在场里生了芽,吃起来黏黏的,很不好吃。上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有了脱粒机,有的生产队买了手扶拖拉机,打场的进度才大大加快。

麦子脱粒后,麦秸打成垛,一般麦秸垛都是圆形的,下边小些、中间大、上边小,像个馒头,也有长方形的。垛好后上边要洒上麦糠,再用泥巴糊上,主要是防止雨水渗透。那个时候麦秸是喂牛的主要饲料,铡了之后还能溜出少许麦子,时不时能给各户分上几斤铡草麦。当时没有秸秆禁烧,老百姓连犁地犁出来的麦茬都捡回家烧火用,更不用说珍贵的麦秸了!一到麦收,各级干部特别是公安人员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麦场防火。各家各户要把水缸抬到麦场里,盛满水,放上桶和盆,这就是主要的防火工具。在麦场是绝对不允许吸烟的,也不允许带火柴、打火机等。

麦忙天生产队一般会安排专人到地里送水。开始是送井里打出来的凉水,后来送开水,也有的生产队买来二花、甘草,煮成甘秸汤送到地头,防暑又解渴。

那时候小麦品种也在不断更换,不少大队还建起了科研站,主要是对引进的品种试种、提纯复壮。有些品种不抗倒伏,有的怕干热风。5月下旬一场大风或大雨就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严重减产。亩产一般200至300多斤,好的地块也就500多斤。

生产队打下的麦子晒干扬净后第一件事是交公粮,完成夏粮征购任务,也就是三夏中的夏征。每到开磅时,各队架子车、牛车、拖拉机,大车小车地拉着麦子送到周围的粮库。那场面着实壮观,农民兄弟宁肯自己每天只吃七大两(即每天的口粮标准),也要完成皇粮国税,支援国家建设。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麦亩产逐年提高,不少地方突破了千斤。农业机械化率大大提高,联合收割机基本普及,除山区和一些小片地块外,已很难看到挥镰收割的场面。打麦场不见了,麦秸垛也没有了。麦收时节农民们把啤酒、饮料带到地头,再也看不到喝井拔凉水的了。国家先后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农业税,夏粮由征购改为收购,并且还实行了保护价。农民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后,家家户户还有存粮,过去已好长时间不用的盛粮的茓子也派上了用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从三夏的变迁中可见一斑。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