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杏花村里话古寺
迺贤:震动元代文坛的郏县后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6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迺贤:震动元代文坛的郏县后生

 

●刘继增

迺贤,葛逻禄氏,元代南阳路郏县人,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成就被誉为开俄罗斯文学之先路、少数民族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文集《金台集》《河朔访古记》被收入四库全书,两件书法作品为北京故宫收藏。

●迺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迺贤(生于1309年),字易之,合鲁氏(葛逻禄,突厥族后裔,今回族的一支)。“葛逻禄”汉语意为马,故又名马易之。迺贤的先祖葛逻禄·哈剌与回纥等西域部族成为蒙古大军的前驱,随之进入中原。哈剌历任庆元路达鲁花赤、沿海上万户达鲁花赤、浙东宣慰使、云南行省右丞,七十一岁卒后追谥武惠,元史卷132有传,其墓地在今郏县薛店镇张武楼村西。神道碑由元初文坛泰斗邓文原撰文、赵孟頫书丹,郏县达鲁花赤忽欲里赤为之立碑,并置有祭田,被誉为“葛逻禄入居中原的地标”。葛逻禄·迺贤在郏县出生并度过少年时期,后随其兄长塔海迁居先祖哈剌任职地庆元路,在明州的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定居。移居鄞县不久,即元延祐五年(1318)塔海进士及第,迺贤刚好十岁。据《至正四明续志》卷二“进士”条载:“塔海,合鲁氏,本贯南阳路汝州郏县”。鄞县方志将其列入“寓贤”。

迺贤,有着西域民族的血脉,又认同汉文化,拜浙东名儒高岳、郑真为师学习汉文化。元代视葛逻禄为色目人,仕宦受到限制,迺贤官至国史院编修,曾任鄞县东湖书院山长,与韩与玉、王子充,并称“江南三绝”。他的新诗“每一篇出,士大夫皆传诵之”,有元一代文章宗师虞集、欧阳玄等为之题跋作序。其《金台集》《河朔访古记》被收入《四库全书》;朱昌平、吴建伟《中国回族文学史》,邓绍基的《元代文学史》辟专节介绍。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评价迺贤“开后来俄国文学之先路”,在世界文学史也占有重要地位。

迺贤的书法也卓然成家。他的《南城咏古诗帖》深受乾隆喜爱,收藏在故宫养心殿内。乾隆又嘱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主持,将其摹勒上石,镶嵌在今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后收入《三希堂法帖》。启功对迺贤书法评价很高:“小真书如指顶大,工整秀丽,在赵孟頫、张雨之间。”在《论书绝句》百首中有一首咏《南城咏古诗帖》的诗:“细楷清妍弱自持,五言绝调晚唐诗。平生每踏燕郊路,最忆金台迺(又作乃)易之。”

●迺贤与郏县的浓郁情结

郏县在元代隶属南阳路,迺贤因此自称“南阳迺贤”,紫云山是郏县境内的一座名山,迺贤又号“紫云山山人”。

“秋来忽作故乡思,裹剑囊衣渡扬子”。至正五年(1345)秋,迺贤有机会回到老家郏县,受到汝州太守胡敬先的热情款待,其间读书、访友、探寻名胜,留下了《登崆峒山》《汝水》《汝州园亭宴集奉答太守胡敬先进士莫伦赤德明》《郏城冬夜读书有感》和《三峰山歌》四首诗。尤其是他的《郏城冬夜读书有感》,一位郏县少数民族后生热爱汉文化、崇拜古代先贤的形象鲜活地呈现人们面前。他在诗中写道:幽窗悄无寐,稍觉尘虑清。月色下床头,映我书册明。微灯照孤影,慨彼华发生。永怀古先哲,劳心但营营。

直到这年腊月初二,迺贤才离开郏县,开始了北上行程。他在《三峰山歌》诗序中留下“至正五年嘉平第二日,予自郏城将上京师”的记载,“嘉平”是腊月的别称。

迺贤这次在老家郏县停留了三个多月,汝州太守在接待时请进士莫伦赤陪同,莫伦赤,字德明,也是合鲁氏,是迺贤的乡邻故交,使迺贤“平生乡井意”得到极大的释放。他在《汝州园亭宴集奉答太守胡敬先进士莫伦赤德明》有云:入郭会亲友,园亭喜暂开。断冰帘外落,残雪树边来。秉烛听瑶瑟,停歌引玉杯。平生乡井意,尽醉共徘徊。

北京故宫还收藏有迺贤题画诗手迹《题赵雍挟弹游骑图》。赵雍,字仲穆,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次子。此画画于元至正七年,也就是迺贤离开家乡的第二年。迺贤题画诗《题赵雍挟弹游骑图》自署“紫云山人”。

迺贤的家族墓地就在眉山,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坟墓毗邻。其兄塔海中进士后,任嘉定府路宣慰使司。嘉定府路的治所就在今四川乐山,苏轼兄弟的家乡眉州隶属嘉定府路。至正年间,迺贤在京都求职,他的好友杨梓人出守阆州,迺贤作《送杨梓人待制出守阆州兼寄嘉定宣慰家兄》,苏轼的弟弟苏辙因己卯生人,小字卯君。苏辙生日时,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诗中有“东坡持是寿卯君”之句。迺贤在诗中把兄长塔海和自己比作眉山二苏兄弟:“若过眉州遇苏子,卯君京国尚飘零”。

郏县老乡徐道士在南昌创建凝真观,其病故往生时迺贤请自己的同事翰林院编修危素撰写墓志铭,又请礼部尚书泰不华题额,亲作挽诗一首《挽清溪徐道士》,并在挽诗题下特意注明自己为“郏县人”。挽诗开头径称“先生家居紫云山”,突出其同乡之谊。迺贤的同宗、闽海宪使合鲁张桓穆致仕公休,在老家郏县筑室曰“爱莲堂”。张桓穆病故后爱莲堂日渐凋零,他的孙子张闾在国子监读书时决意“思继先人之志”重修爱莲堂,国子监先生陈伯敷为其易名“益清堂”,迺贤作《益清堂》七律一首,“卜邻端有约,岁晚共绸缪”,时常“归思劳清梦,高情忆故丘”的迺贤,在诗中表达了叶落归根的强烈愿望。

●《迺贤集校注》还原迺贤里籍

迺贤叶落归根的强烈愿望在他有生之年并未得到实现。元明易代,社会动荡,迺贤死于何时、葬于何地,当时并未有任何记载。一直到明洪武六年,迺贤老师郑觉民之子郑真到安徽临淮县任职,路过濠梁时才得知迺贤最后的情形: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顺帝命枢密院同知桑格失里率军由蕲州移至直沽,迺贤以编修保充从事官,随军行动,不料中风病倒,病中元顺帝授予他著作郎,最后迺贤被误诊为伤寒,不治而死,时为至正二十八年(1368)五月十一日。次日棺殓葬于静明寺栖霞亭松林中。郑真将这段关于迺贤的珍贵史实载入他的《荥阳外史集》卷九十八的《濠梁录》中:

“(七月)十四日渡淮河,谒见枢密院都事李子云,得马易之《海云清啸集》,子云言易之大致甚的。初,易之以代祀海岳复命于京时,僧格实哩以枢密院同知领军东蓟州。易之以编修保充从事官,后廷命枢密公移军直沽,易之以老病军旅中,艰于行履,日以为忧。子云尝譬解之。子云未几以军事球门前去。既归,易之已病风不能言矣。盖医者不识症,误为伤寒,以承气汤下之,大小便不知所出。后易之有著作之除,含糊微笑而已。盖子云与之同居,多视其汤药,至死迄无一言。戊申(至正二十八年)五月十一日也。次日棺殓葬于静明寺栖霞亭松林中。其友危于櫶、陈伯刚、杨松实为用力,遗衣散与力士,所斋文籍,《事文类聚》《文献通考》各一册,为梓北山取去,《海云集》及著作郎敕牒,留子云家。兵至内府,敕牒付诸火。子云居濠梁,与予相遇,既以《海云集》见贻,且云其墓军旅数经,恐已不可保矣。”

遗憾的是郑真的《荥阳外史集》已于明代散佚。明清《汝州志》和《郏县志》也没有有关迺贤的片言记载,使迺贤有“家”不能归。不过,平顶山学院教授叶爱欣历时八年完成的《迺贤集校注》一书,还原了迺贤的里籍,她的《葛逻禄诗人迺贤与其寻根之旅》发表在《文史知识》2008年第12期。

2014年6月,正在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的郏县档案馆征集到叶爱欣《迺贤集校注》,并将其入馆收藏,迺贤这位为家乡增光添彩的杰出后生,在逝世六百多年后,终于魂归故里。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