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悠悠千年古琴台
酒香里飘来的中原古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6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千年古琴台

元德秀登台抚琴
鲁山古琴台如今仅剩荒丘一片
饱经沧桑的石碑
 

●叶剑秀

鲁山古琴台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为一代廉吏县令元德秀而建,系鲁山古八景之一,与武汉俞伯牙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苏州西施琴台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琴台。

A勤于理政 犹喜抚琴

元德秀,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北魏皇族后裔,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登科进士。德秀年幼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他自幼聪慧,中进士后,其母因年高体弱,不愿随往,德秀就背负母亲一同远赴京城。德秀至孝,母亲病笃,他四方求医,并稽桑于神,愿以身代,旬日母愈。至母亲病逝,德秀在墓旁建一简陋草屋,为母亲守孝三载,大德大孝,树人楷模,人谓孝通神明,传为佳话。

元德秀自幼有音乐天赋,深谙音律,能操弄诸多乐器,犹喜抚琴。

元德秀初入仕途,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勤于理政,业绩不凡,被提升龙武录事参军。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因伤足,不胜军职,调任鲁山县令。元德秀任鲁山县令后,在繁忙的公务之暇,常到城北一土丘上抚琴消闲。一曲《高山流水》,旋律激荡悠扬,与大自然的和谐、山川的壮美融为一体;一曲《渔舟唱晚》,音调低婉,如歌如诉,忧国怜民之意流泻于琴弦之上。那时的城郊野外,空旷荒漠,在一个个夏夜秋晚,不时传来的美妙琴声,吹散了夜空中的阴郁,抚去了多少人心头的哀怨与惆怅,在那优美动听的琴声里,人们仿佛迎来了生活的蓬勃生机和日子的无限希望。

那座土丘,便是鲁山古琴台的最早雏形。

B敢于直谏 为民请命

元德秀任鲁山县令之初,适逢唐玄宗李隆基到东都洛阳举办“文艺调演”,以示歌舞升平。许多州县官吏不顾百姓疾苦,奢侈腐化,率歌女逾百取悦皇上。而元德秀敢于犯颜直谏,反其道行之,仅带民间艺人十余,自编节目,内容反映鲁山地僻、土瘠、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玄宗听罢盛赞其为“贤人之言”,因此免除了鲁山三年赋税徭役。

为报答元县令为民请命之功德,鲁山乡绅和民众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自发组织,为其修筑琴台。此后,元德秀公务闲暇,便登台抚琴与民同乐。值得一提的是,到缴纳赋税时元德秀从不催讨百姓,而是登台抚琴,民众听到琴声即相互告知自动前往缴税,元德秀的“施政乐教”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留下了千古佳话。

昔日的鲁山琴台,曾经历朝历代十多次修葺和扩建,先后建有讲堂、名宦祠、乡贤祠、鲁阳书院、琴台书院、元公祠、弦歌亭、咏风亭、赏心亭、月偃池等。园林中栽竹种柳,置兰放菊,掘池引流,且缀以奇石花木。至清光绪年间,鲁山琴台达到鼎盛时期,已成为集文化、教育、缅怀先贤名士、民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壮观繁华场所。

元德秀在鲁山任职三年间,体察民情,招抚流民归业,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其为官清廉,德化及人,惠泽百姓,四野宴安,所得俸禄除维持粗衣蔬食外,全部用于扶老存孤。因元德秀勤政敬业,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于鲁山的热土上,被当时的政治同僚和文朋诗友所敬重,称为“元鲁山”。

C归隐故里 设馆授徒

元德秀在鲁山任职期满,卸任之时,只落一匹薄布,一辆柴车。他不恋仕途,隐退故里建草庐一间,耕种祖遗几亩薄田,家中什物,唯有锅碗瓢盆,琴杖书砚,门户简陋,不置锁匙,庭院破落,不设墙篱,成为一位“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地道农夫。

“缓步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这首《归隐》诗,是元德秀存世不多的诗作。文中淡泊宁静的表述,道出了其归隐故里远离政治舞台之后,过着自由安闲的平民生活,以及弹琴读书、安度晚年的平静心态。

元德秀才华出众,品行服人,声名远扬,虽日子清贫,无有妻儿子嗣,但有许多学士登门拜访,求教学问。后元德秀就在老家设馆授徒,先后教出元结、李华、乔潭等历史上颇有成就的学生。

元德秀老年在故里病亡,逝年59岁,其学生和好友追念他的德高望重,慷慨捐资将其棺葬。李华为其作了《元鲁山墓碣铭》,此铭由元德秀生前故交颜真卿书丹,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篆刻。因其人、其文、其字、其篆一时均称绝代,其碑被誉为“四绝碑”。

元德秀葬于故里,墓冢坐落在苍松翠柏的半山腰处,后因山洪冲刷,如今墓冢已无踪影,墓碑早已失落,成为后人哀叹之憾。

D文苑明星 倡导古文

元德秀不仅是有口皆碑的清正廉吏,还在文学和音乐方面具有颇高的造诣。

《旧唐书·文苑传》中将元德秀单独列传,与李华、崔颢、李白、杜甫等文坛大家并列。他流传于世的《于为歌》《归隐》《士赋》《破阵乐辞》等文学作品,被后代文人称道。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推动古文运动最早的是元德秀”,“古文运动是从元德秀提倡儒家德行开始的,也就是说是从反对统治阶级开始的”,“韩愈就是在这种渊源下,举起鲜明的儒家旗帜的”。由此可见,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古文运动,在韩愈之前,已有元德秀担任先驱了。

现存的鲁山古琴台,饱经沧桑和风雨侵蚀,因年久失修,仅留有荒丘遗址,已是“紫芝台上草连天,人去台空不计年”了。鲁山琴台被毁仅仅在近六十年间,实乃可悲可叹。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游元紫芝琴台》诗曰:“访古历荒城,城孤落日鸣。人琴两不见,破月高台倾。”明代诗人蒋希周《琴台善政》诗曰:“元公昔日筑琴台,无事频登笑颜开。爰抱金徽弹尧曲,漫调玉轸操颜回。清风明月饶余韵,流水高山动旷怀。遥忆当年多善政,至今于为颂高才。”清康熙年间鲁山廉吏知县傅燮炯《琴台怀古》诗曰:“层台百尺倚城边,仙令风流历岁年。春望柳翻千树浪,朝看云织万家烟。琴声已逐前朝歇,德泽还从故老传。惭愧于今千栽下,可能无负鲁阳天。”

抚今追昔,斯人已去,时光轮回一千多个春秋,元德秀的一世功名,早已为历史所铭记。如今站在这充满神韵的古琴台上,我们仍然可以体味到“登台远眺,阅尽滍川”的惬意情致。绵长悠扬的琴声琴韵,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飘然而来,又隐隐消失在尘埃古道的深处……

(以上均为资料图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