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一大早,王红丽煮了豆浆,烙了油饼,细心照顾83岁的婆婆吃完饭后,开车送她到医院治疗。婆婆练香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左腿神经,行动不便。王红丽熟练地照顾着,没有一丝不耐烦。看着儿媳招呼护士抽血、扎针,练香说:“20多年了,我这身体不争气,可儿媳妇伺候得好,现在我也没啥大毛病。”
今年45岁的王红丽总是一脸微笑,心直口快,说话声音洪亮干脆。她在湛河区高阳路街道担任妇联主席,天天和村民打交道,调解矛盾是把好手。同事们说,这是因为王红丽身上带着“榜样效应”——悉心照料患病公婆20余年,义务赡养多病在身的舅舅11年,敬老爱亲的事迹已在辖区传为佳话。
1994年,王红丽经人介绍与在市农机公司上班的马晓峰结婚。公婆年岁偏大、体弱多病,为方便照顾,她主动要求和老人一起生活。早上,她早早起床去菜市场买新鲜的牛奶和蔬菜,赶回家做早饭。等公婆起床后,热腾腾的饭菜就摆上了桌。上班前,她把公婆安顿好,下班先到他们面前嘘寒问暖。20多年来,她和公婆没有红过一次脸。
结婚刚一年,婆婆突发脑血栓被送进医院,虽无生命危险,但此后大病小病不断。婆婆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时,连一日三餐都要人喂。王红丽悉心照料,从不说苦叫累。
1996年,市农机公司减员增效,马晓峰成了公司第一批下岗职工。加上为公婆治病,一家人生活拮据。王红丽跑到市农业局土壤肥料测配站做临时工,每人5吨的任务量,她总是超额完成,干完活再跑回家给公婆做饭。
儿子出生后,家里生活条件依然紧张,王红丽不光自己忙碌操劳,还处处体谅安慰丈夫。
“有时候一天下来,浑身都要散架了。”但王红丽从不对家人发牢骚。在她心目中,公婆和亲爹娘没有什么区别,她总是敞开心扉对待他们,公婆也把王红丽当成亲闺女。
随着年事增高,公婆身体越来越弱,时常住院治疗。王红丽一如既往地悉心照料,给婆婆喂药时总是先试试水烫不烫,水温合适才把药放进老人嘴中,让她用吸管吸水把药咽下去。
王红丽常说:“亲情比什么都重要。”她的舅舅李怀有是叶县常村镇人,今年已经77岁,打了一辈子光棍儿。从2005年开始,心衰、胆结石、脑萎缩、腰椎压迫性骨折、高血压……舅舅病患接连发作,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药片大把大把地下肚。
“真不忍心看他一个人受苦,舅舅也是我的家人,不尽尽孝,我良心过不去。”10年前,王红丽不顾家人反对,把舅舅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在自家附近给舅舅找了一间房,一天两趟给他送吃送喝,千方百计打听医生,想方设法为舅舅治病。为了给舅舅增加营养,王红丽变着法给他做饭菜。
2012年,舅舅病情加重,有一年多的时间只能卧床,王红丽更忙了,常常是连轴转,在医院伺候完公婆就急忙赶回去照料舅舅。
“实在太忙了,我跟他说不如送他去敬老院先住着,他一听就哭了。”看着佝偻着背哭泣的舅舅,王红丽说:“我养着你,只要有我一碗饭,都不会让你饿着。”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目前李怀有的身体状况基本稳定。
由于公婆和舅舅时常住院,王红丽和医院的病友也结了缘。在陪护亲人住院期间,对有困难的病友,她就像对待家人一样热心帮助护理。有一次,舅舅因心脏病住院,同病房一位病友来自宝丰县李庄乡,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身边离不开人,但是家里人手少,妻子每天还要回家照顾年幼的女儿。了解情况后,王红丽主动帮忙,义务当起了陪护。病友出院后干不了力气活,一家人吃饭成了问题,王红丽托亲戚帮忙给他的妻子在市区找了一份工作。
“人心换人心,真情抵万金。”这是王红丽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她总是敞开心扉对人,为家人、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2013年,王红丽被评选为“鹰城好媳妇”,2014年被评为市十大孝媳;2015年,王红丽一家被评为“鹰城最美家庭”。在她的“榜样效应”下,高阳路街道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好婆婆”“好儿媳”,后城村两个家庭去年双双荣获区“最美家庭”称号。
(本报记者 张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