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追寻孔子游叶的足迹
郏县紫云寺:汉传佛教文殊祖庭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6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郏县紫云寺:汉传佛教文殊祖庭

紫云寺远眺
紫云寺观音殿
 

●刘继增

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唐代道宣律师圣历二年(699)的“天神对话”,伴生出了三皇姑妙善的香山寺之姊妹寺——大皇姑妙颜修真证道的宝象寺、二皇姑妙音修真证道的紫云寺,成为佛教汉化的典型标本。

探讨方志、文物、非遗三大支柱相互印证的文殊祖庭紫云寺的宗教文化价值,对于体认大香山佛教文化区在汉传佛教文化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道场

古印度佛教对外传播有北传和南传两条路径。其北传进入中国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五代之前是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和汉传佛教的形成时期。五代之后是中国佛教自主发展时期。宗派、祖庭是佛教完成汉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古印度佛教的显著特征。汉传佛教的形成时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魏西晋为“送来阶段”,东晋南北朝为“拿来与实践阶段”,隋文帝至唐武帝为“融会贯通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台、华严、禅、净土等八大宗派。五代之后中国佛教进入自主发展时期,在八宗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大菩萨信仰”,置道场、祖庭。四大菩萨在四大名山的灵迹显现形成各自的“办公场所”——道场,成为佛家信众的经忏香火之地,即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以唐代释道宣的“天神对话”在圣历二年(699)公开问世为标志,四大菩萨都有了自己的“家”——祖庭。

●律祖道宣“天神对话”

在汉传佛教八宗中,戒律在佛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佛教伦理精义的具体规范。从典籍上说,戒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唐代僧人道宣(596一667),佛教思想家、史学家。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十六岁时落发出家,二十岁时,师承律学大家智首,完成其师父未竟的事业,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变律学为律宗,律宗被誉为七宗之共总,世称“律祖”。道宣研究戒律,盛名远播西域。其律学著作誉为开启南山宗义的五大部:《四分律行事钞》《揭磨疏》《戒本疏》《拾毗尼义钞》和《比丘尼义钞》。后道宣被征召至长安弘福寺译场参加翻译工作,掌管缀文,笔受润文,被推为首座,后奉救为长安西明寺上座。乾封二年(667)二月,道宣在创宗弘律的同时,对佛教史料进行了整理编著。他撰写了四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佛教史传著作:《广弘明集》三十卷,《续高僧传》三十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大唐内典录》十卷。唐、宋二代,分别追加谥号“澄照律师”和“法慧大师”。其传收录于《高僧传》之卷十四,圣历二年著名的“天神对话”由律祖道宣弟子义常记录在内。三百年后的宋代,一名游僧将旧籍典藏,其中包括义常的相关记录交给香山寺住持怀昼。元符二年(1099)仲冬晦日,怀昼邀请时任汝州知州的翰林学士蒋之奇来到寺中,润色成文《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并请宰相蔡京书丹,勒石成碑。清代金石学家李光映评其碑文“如冠剑大臣,议于庙堂之上,意气赫奕,光彩射人。”

●《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完成观音、文殊、普贤的汉化过程

道宣的“天神对话”经蒋之奇、蔡京润色成文《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完成了观音、文殊、普贤的汉化过程,使三大菩萨的祖庭落户鹰城。由于蒋之奇对宋代汝州(今平顶山)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明清两代入祀汝州文庙名宦祠,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祭祀先师谱系,在春秋祭孔大典之后,紧接着祭祀蒋之奇等名宦,成为激励后学、追踵前贤、化导官风的重要载体。它助推并见证着汉传佛教的标志性成果——汉传佛教在与儒道文化交流融合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载,庄王惟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王与夫人、宫嫔,睹菩萨形相,举身自扑,抚膺号恸,扬声忏悔:‘弟子肉眼不识圣人,恶业障心,愿垂救护,以免前愆!弟子从今已往,回向三宝。’”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妙善的大姐妙颜,二姐妙音如何“回向三宝”?道宣律师“天神对话”伴生出大姐妙颜,二姐妙音的修真处。

一是方志有载。顺治《郏县志》载:“紫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山常有云气,舒现青紫。楚庄王长(次)女修真于此,因建塔。”《郏县地名志·自然地名编》载:“紫云山:曾名紫云寺山,在县城东南15公里处,距香山寺18公里。该山为郏、襄界山,长12.5公里,宽3.5公里,山体呈西北、东南向。一般海拔高度281.5米,主峰云阳寨,最高海拔412.5米,为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形成,中生代三叠纪沉积,多呈红色石英质砂岩;东西坡均有第四纪残积压。紫云晴雪为古八景之一,楚庄王次女在此修行,他所修建的紫云寺塔现存残塔一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郏县地名志·自然地名编》又载:“阴山:曾名象山、宝象山。在县城东南14.5公里处,因为与群山之北,北汝河之阴故名;又因山形似象,称象山、宝象山。清同治《郏县志》载:‘阴山,一名宝象山。在县东三十里。汝水经其下。’该山建阴山寺又名宝象寺,传为楚庄王长女修真处,并建有塔。”由此可见,庄王的三女妙善得道正果之后,妙颜、妙音受妹妹感化也出家修行,得道正果。

二是“非遗”有群体传承。在紫云山、宝象山周边区域,群体传承着大皇姑、二皇姑在宝象山、紫云山得道正果的传说。

三是有宗教文物遗存并得以确认,郏县文化局档案室藏。

●文殊菩萨道场与祖庭

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又称紫府山、五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隅,绕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汉化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738-839)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历经400年最终完成了从古印度清凉山到五台山的转换。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菩萨住处品》:“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甘肃文殊山: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盘卧于肃州城西南三十里,北距嘉峪关30公里,实为河西走廊西端山下为古代通西域孔道。据《安多政教史》载:“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来到此处,亲自看到彩虹围绕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尊者及比丘三百多人居住三月。”文殊山因此而得名。

成都文殊院:位于成都市文殊院街,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始建于南朝,唐、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康熙年间,慈笃禅师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重建后改名为文殊院。

太原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建于唐代贞元二年(786),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明洪武年间重建,是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1488-1505)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

从上述文殊四大道场看,除文殊山为藏传佛教外,五台山在汉传佛教中为文殊化身讲法处,成都文殊院、太原多福寺为文殊灵迹表征处。律祖道宣圣历二年 “天神对话” 确立了香山寺观音祖庭的地位,及香山寺的姊妹寺紫云寺文殊祖庭的地位,其地位是汉传佛教中文殊四大道场不能取代的。 (图片均由张国利摄)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