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追寻孔子游叶的足迹
郏县紫云寺:汉传佛教文殊祖庭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孔子游叶的足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公元前490年,孔子自蔡到叶。
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近悦远来——孔子与叶公论政
 

●李典芳

叶县地处南北交通的夏路古道之上,发生过许多影响久远的历史事件,留下大量古代名人的足迹。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就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的遗迹和传说。

根据历史记载,孔子曾到卫、宋、郑等国,又到陈国、蔡国讲学游说,在那里,其学说主张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看到陈、蔡、郑等国受到楚国的控制并没有什么作为,准备离去时还受到围困,弄到没有饭吃的地步,经与楚国联系得到楚国的接应而解围,开始了游楚的行程。

当时楚国统御方城之外的首府在叶,即今叶县的叶邑镇,楚国大夫“君陈、蔡,城外属焉”(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见《左传·昭公十八年》)。楚国对陈蔡的指令,多是经叶这里传达或发出的。叶是楚国东北方向的重要口岸,与中原各国的往来都要通过这里,楚国通过这里派出迎接孔子的人,因而孔子欲游楚必经叶,当然叶还不是关卡要塞,关卡还在此地以南20余里的方城关(今保安镇前古城村)。

●孔子游叶之地名故事

笔者通过民间访问、实地考察和古籍考证得知,孔子游楚至叶首先到达溺车(泥车),就是叶县邓李乡东北境沙河南岸的溺车村。这里自古以来传颂着孔子自陈蔡至楚时,在这里渡过沙河,车陷泥中,由村民帮助推出的传说,溺车之名由此而来。从这里向南有一高地,名晒书台,传说是孔子渡河时书简被河水打湿,曾在这台上晒书。孔子也在这里梳头理妆,后来形成村庄即以庄(妆)头为名,如今上年纪的村民还能说出昔日晒书台的具体位置、形状。村头古老的千年银杏树,传说是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此停留而植,至今虬根如龙,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冠如伞盖,荫翳蔽日,行人伫立树下,凉意袭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向南三四里,有一村庄名叫“銮场李”,此地本名拦车,因有李姓居住,故名拦车李。传说当年孔子乘车至此,遇一小儿在路上筑城玩耍,拦住去路,孔子一行要小儿让开,车辆要碾城而过。小儿反驳道:城是固定的,车是活动的,只能车子绕城而过,哪有城给车子让路的道理?孔子听了说:这个孩子了不得,简直可以做我的老师。此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三字经》就有“昔仲尼,师项橐”句。附近还流传着一则故事:许多年前,一村庄内朱、项两姓相争,朱姓在宗庙写出上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颇有压倒项姓的得意。项姓一时无声,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有人想得一联,为“烹天子父,为圣人师”,皆巧用典故所成,下联即取孔子遇项橐之事。

●孔子与叶公论政

孔子一行在叶,曾停留一段时间,当时统御楚国方城之外的叶公沈诸梁,曾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并与孔子谈论了很多问题。对于治国之道,孔子说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话(见《论语·子路》)。讨论了法治和伦理问题,如叶公举了“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案例,孔子发表了不同看法,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见《论语·子路》)体现了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今叶县有骂子河,嘉靖《叶县志》载:“世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父骂其子,事近此地)故名”。

●孔子路遇世外高人

孔子一行在叶地期间,还进行过民间考察。担任探路任务的子路,一时找不到孔子,遇到一位用棍子挑着个荆条篮子的老人,就问“子见夫子乎?”老者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就是史书上讲的“荷蓧丈人”。当晚老人还留子路在他家住宿,第二天子路回告孔子,孔子说“隐者也”,又叫子路回访,却没有找到。今叶县田庄乡尤潦村西北角有“止子路宿处”石碑可证,附近还有荷蓧丈人墓。《叶县地名考》有:“荷蓧丈人祠堂内龙碑上有:子路遇荷蓧丈人,丈人杀鸡为黍作食”“止子路宿处石碑(镶嵌)在关爷庙西侧墙上”的记载。

孔子一行还在叶邑南部的方城山下,遇到一位高人,这就是汉刘向在其所撰《列仙传》中云其:“见讽尼父,喻以凤衰”的楚狂接舆,他姓陆名通,接舆是他的字。他走近孔子的车子放声高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见《论语·微子》)这显然是以隐者的口吻在讽刺孔子,孔子想下车与其攀谈,可陆通已大步离开了。

孔子的学问曾受到楚昭王的赏识,曾有意封七百里土地供孔子在那里收徒讲学,实践他的理论。后来发现他的伦理观念和治国理念与当时楚国的国策不符。有大夫向楚昭王提出,孔子尊崇周礼宗法,按孔子的观点,我们楚国现在的许多做法都是不合规制的。他的门徒众多,不乏政治、军事、经济人才,他把门徒招来,我们楚国就危险了,楚昭王由此改变了安置孔子的主意。孔子没有得到进入楚国内地的允许,也看出了楚国及叶公对他的冷淡,他听说楚昭王在城父(今宝丰东古城),就打算离叶去城父面见楚昭王,差子路向北探寻北渡沙河的路径。在沙河南岸遇见了并肩翻地的长沮、桀溺两人,打听过河的渡口。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说:“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今的沙河河道在此地不远的上游出现一个分支,到下游再汇合,形成一座约两平方公里的岛屿,其南支北岸有一名叫问村的村庄,传说即子路问津之地,附近还有长沮桀溺墓。据光绪《叶县志》载:“长沮桀溺墓在县北十里铺大路西”。有资料称:岛屿南侧的河道及岛屿本身是民国初年河道决堤才形成的,证明古时问村在沙河南岸。

从以上轨迹可知,孔子一行是自陈蔡方向西来,到沙、汝河汇流之地南渡沙河,经溺车、桩头、拦车李西南行而至叶(叶邑镇)的。他们除在叶地与叶公会见并深入交谈外,还曾在附近进行过考察走访,不止一次地遇见在这里隐居避世的高人,如陆通、荷蓧丈人、长沮、桀溺和颇具传奇色彩的后生项橐等。孔子在这里所发表的“近者悦,远者来”的高见,既是孔子对治世的向往,也是孔子对叶公治理下的叶地社会状态的肯定。通过史书对孔子游叶这段历史的记述,我们看到了当时叶地还是一块对隐者颇具吸引力的地方。

同治《叶县志》有诗曰:“世入春秋姬运颓,素王何事此徘徊。叶郊野渡停车马,滍水途荒迷草莱。沮溺高踪惟耒耜,闻人故址亦尘埃。空余汩汩朝宗水,谁复临津一问哉。”孔子游叶已有2500年历史,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古人的踪迹已愈难寻觅,我们只好在残存的只鳞片爪中探源追寻。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