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听老人讲那齐村过去的故事
走进鲁山 探寻花瓷的奥秘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老人讲那齐村过去的故事

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郏县齐村
胡家老宅
藏兵洞入口
古井
门前老树
 

●张振营

在郏县茨芭镇的大山里隐藏着一个传统村落——齐村。三言两语不能说尽,唯有亲自前去探访。

齐村的东西各有一条岭,北边是小峨眉山,村子就坐落在簸箕形的山坳里。在路人的指点下,我顺着下坡的水泥路向村里走去。齐村东西中心街上的建筑多是古建筑,民国时期的保长旧居和地主家的房子为砖房,其他房屋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含有礓石的黏土加上麦草堆垛而成,很结实,村里土墙灰瓦的老房子虽然历经百年但是依然保存完好。在中心街南侧有一座古建筑,是清代风格的关帝庙,现存主殿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关帝庙是过去祭祀和娱乐的场所,但现在这里依然是唱戏、集会的地方。

天气正好,老人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见有七八位老人坐在一户人家大门前的石块上拉家常,我紧走几步加入他们。几位老人年龄都在八十以上,我随便问了几个人,齐套成82岁,齐怀远81岁,胡银秀80岁。从他们口中我知道这个村齐姓人最多,胡姓次之,所以才叫齐村……

●杨家和齐家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这里是个御马场。此地东西两条小河依两座低矮的丘陵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然后交汇在一起向东南奔汝河而去。两河之间地势平坦,土沃草肥,且三面环水,是阻挡马匹外逃的天然屏障。两河交汇处正前方的河南岸有座高地,被风水先生称为大印,因而被河圈上的地方叫“玉印镇地”,颇信风水的养马官遂将此地确定为专为皇宫养马的御马场。养马官姓杨,人称杨御马。齐村最早的杨姓就是杨御马的后人。

还有一种说法,村里的杨姓是北宋杨家将的后裔。相传北宋汴京沦陷后,杨家人也四处逃难,其中有一支就来到了今天齐村这个地方。面对金人的进攻,还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能力的杨家后人就在此地挖了地道以躲避金兵。这地道就是村里的藏兵洞,也叫躲金洞。村北不远处就是三苏坟,村南的高地上建有包公祠,此地还发现过宋墓,出土过宋、金时期的文物,宋朝的元素比较多,也许杨姓之人来自杨家将后裔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之后,郏县人口骤减,齐姓先祖齐世强随迁徙大军从山西来到这里定居。随后,村里又收留一家胡姓的落难铁匠。在后来的几百年里,齐姓和胡姓人丁兴旺,而杨姓渐渐衰落,到民国年间杨姓八门只剩下杨尾巴一门。

●藏兵洞的故事

据老人们讲,村里过去有一座古寨,清同治《郏县志》记载为崇庆寨,寨门朝南,寨墙上有石刻“望云”二字,现存有寨墙遗址。村里的老房子都在寨墙之内。这个寨不同于其他村寨有四座门或至少两座门,此寨只有朝南一座门。

村里还有一奇——藏兵洞。在84岁老人齐学文的带领下,我前往他的旧居。院里有三间土墙瓦房,院墙和门楼已经塌踏,看得出已经很久没有住过人了。老人说,洞口就在院里的西南角,我站在石砌的洞口往下看,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

听齐学文老人讲,藏兵洞蜿蜒曲折,里分三层,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里边设有翻井等机关。洞内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有些地方只能爬着过。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对洞内情况不熟悉的,很难走出去。老人说,在三层结构的古地道中,一般以第二层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层里,灯龛密布,炊灶洞室、铸造作坊、储粮瓮洞等一应俱全。且与村里两眼水井相通,只要储存够一定食物,在洞内生存上几个月不成问题。因藏兵洞建在村子地势最高的西北处,且高于村子两边的河沟有十来米,另外还有洞口通到河道,这样既不怕洪水也不怕从洞口灌水。

相传民国悍匪老洋人曾在洞中月余。老洋人本名张庆,家居汝州,趁着豫西一带闹饥荒,拉杆当土匪,因其身材高大,黄发深目高鼻,颇似洋人,人送绰号老洋人。其杆自称“河南自治军”,最强盛时有三万余人,劫掠陕西、河南、安徽、湖北诸省,还拘几十名传教士做人质。兵败退至郏县、宝丰、鲁山一带活动。1922年11月,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派三路大军围剿时,老洋人的司令部就设在齐村的藏兵洞里。驻扎河南的陆军十四师师长靳云鹗被任命为剿匪总司令,负责指挥各路人马围剿。老洋人的队伍虽然损失惨重,最后只剩3000人左右,但他在洞内据守不出,且手中尚有外国人质7人。在强攻、灌水等方法都奈何不得的情况下,靳云鹗只得招安……

藏兵洞建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文献里也找不到记载。老人们说,传说是春秋战国时鬼谷子的演兵场;也有人说,是村里杨家后人挖的躲金洞;还有人说,是清朝雍正年间被追杀的一个将军为避难而筑。村南两河沟交汇处的洞壁上有多个洞穴,深不可测。这些洞叫“屋洞天窑”,洞口旁边还有累累弹痕,以前这里是进出村的要道,这些洞是为了抗击土匪而用的。

●胡老二刀的故事

打听齐村两大匠人家的情况,村里老人说,怕是齐木匠的手艺要失传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用那些老式农具的人越来越少,齐木匠家早就不再做木工活儿。

说起铁匠,大家都伸出了大拇指,说胡老二刀可是远近闻名。如今,胡老二刀具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四代传人胡阳杰带我看了他家的老宅子。清瘦的胡阳杰看上去精明能干,边走边说起家里打铁的历史。胡阳杰说,他的曾祖父胡须柱当时非常有名,其锻打的日常刀具及农具品质一流,打造的枪管、刀剑工艺更是一绝,曾为当地的抗日武装及村寨民兵提供过大量武器。

第二代传承人胡海滨颇具传奇色彩,胡老二刀正是在他手中名声大震。已90岁高龄的胡海滨有兄弟四个,父亲把技术传授给了不愿学艺的老四之外的三兄弟,最后阴差阳错真正传承下来的是他这个老二,也许是命中注定,从先祖传下来的是“胡老二”技艺,到他这个老二身上注定要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茨芭、薛店两镇成立铁业社,胡海滨收徒2000多人,把技艺传播到周边好几个县。胡海滨会锻打当地的各种农具、全套的木工用具、屠宰用具,尤其剪刀、斧头、镰刀、菜刀最负盛名。

第三代传承人胡桥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父学艺,他吸取多家工艺之长,来补自家工艺之短。70年代末,他辞去令人羡慕的教师职务,专门研究锻打技艺。他是齐村拥有空气锤的第一人,1980年,他独创了一刀两刃的鸡冠刀和排骨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锻打产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已很难再看到铁匠用的“红炉”。面对市场与传统的抉择,胡桥定和他的次子——第四代传承人胡阳杰选择了坚守。胡桥定教育儿子,不能把祖上的手艺从我们的手里丢掉。胡阳杰2006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创业。他改进了抛光用的砂轮机和开刃机,引进了新材料和不锈钢的应用,力求使厨刀既美观又实用,他还创新销售模式,让胡老二刀走出郏县走向全国。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