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清代考据学家武亿纂修鲁、宝、郏三县志
蚩尤故里话蚩尤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5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蚩尤故里话蚩尤

 

●杨裕 王丙乾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中华民族三大始祖——炎帝、黄帝、蚩尤及相关史实。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等相关典籍中,对炎帝、黄帝亦有甚详的记载。但是,有关蚩尤的出生地及其活动地域等,史料则记载甚少。

近年来,笔者收集、挖掘平顶山地区与蚩尤文化相关的史料与遗迹,以区域内山水、村落及相关传说为切入点,运用文字学、图腾学等方法,结合现代考古史迹,初步证实:蚩尤故里在宝丰。

1940年前后,北京大学副教授孙作云等一批年轻学者,从事蚩尤文化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孙作云撰写的《中国古代图腾研究》《蚩尤考——中国古代蛇氏族研究》《中国的第一位战神——蚩尤》等学术论文中曾指出:“蚩尤故墟在河南鲁山县滍水一带”“蚩尤氏为蛇图腾氏族”“蚩尤战败被杀于滍水旁的鱼齿山”“蚩尤为炎帝”“蚩尤为中国战神”等重要学术观点,不仅在当时学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为后人研究蚩尤文化指引了方向。

●蚩尤出生地考

唐代徐坚著《初学记》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据查证,羊水即养水,亦称石河。它是宝丰县北部的一条河流,属于北汝河水系支流,全长68公里。

郦道元《水经注》云:“汝水又右,迤为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谓之东长湖。湖水下入汝,古养水也……养,水名。俗以是水为沙水……又会董沟水,水出沛公垒西六十许步……其水东北注养水。养水又东北入东长湖,乱流注汝水也。”

据清乾隆《宝丰县志·山川志》云:“按将孤山今属汝州,土人呼尖骨山。石河自彼来。永仁、沙川、山符垒今虽无传,而三堆山则名犹旧。邑湖浪山迤东皆三堆山,元塔里赤墓碑可见。石河经其南,自三堆东流经山阴下,至郏县寺庄入汝,其形势与郦注依稀相符。”

同时,在该志“宝丰县地舆全图”中,尚有“养水”之标志。就郦注养水所云“三堆山”,是养水上明显的地理标志。《河南通志》中云:“三堆山在宝丰县西三十里,唐白居易居此。”《汝州志》曰:三堆山在(宝丰)县西商酒务,山下有乐天故宅、临汝郡公墓。在道光《宝丰县志·十里总图》中,亦有“石河即养水”的明确标识。

关于“养水”为“羊水”之说,《说文》对“养”和“羊”释义为:“养,从食,羊声。”养与羊,音同而义通;古时羊与养通用。据考古发现,这条横贯于宝丰县北境的养水(石河),自观音堂林站庄科村至下游石桥镇境区两岸土地上,分布着十处古人类村落遗址和洞穴。昔时,这里土地肥沃,水清草茂。生活在斯地的人们以养羊为生,羊群遍野,咩咩有声,人们习惯上称该水为羊河或羊水。其后,由郦氏记之为“养水”而沿袭至今。

另据《宝丰县地名志》所录分布在养水中下游的十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只有庄科村石河之阳的山洞穴,为旧石器时代古人洞穴;其他九处,皆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人类聚落。这就足以证明,早在远古时代,羊水流域已有人类活动。经现代科学测定,其中这里出土的代表仰韶文化时代晚期的文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据史学专家推定,属于炎帝、蚩尤、黄帝生活的历史年代(见《中国通史》第二卷)。故此,“养水”(即石河)当为《归藏·启筮》中所云:蚩尤出生地之“羊水”。

●蚩尤城考

蚩尤城因其位于滍水之旁,故称滍城。据《魏书·地形志》云:“荆州,北清郡武川县。注:有滍城。”嘉庆《宝丰县志·古迹》所载《后周豫州刺史杜行宝墓志铭》中云:“其地东窥邵堞伐楚之迹犹存;西迹滍城,避狄之隍如在;南邻滍水,神龟游括地之澜;北瞰龙山,仙鹤悲耸天之岫。”其中注明,滍城在滍水之阳,龙山之南。

滍城即滍阳城。道光《宝丰县志·桥梁》记载“高河桥”碑记云:“在城东南三十五里……今兹滍阳城右臂,当应水下游……”另据史书记载,滍阳城在隋唐时期曾设县治。乾隆《宝丰县志·沿革志》云:“西魏废帝三年,析山北之应城置滍阳县,隶广州,宇文周因之。……隋开皇十八年,省滍阳入湛水……唐武德四年(621)复滍阳,隶鲁州。贞观九年(636),併省滍阳。滍阳起西魏,隶广州……伊时或滍阳析入封内,故编史者遂以为本滍阳耶。”《元和郡县志》云:“滍阳城,一名应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后魏置滍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湛水(县)。唐武德四年,又置滍阳县。”嘉庆《宝丰县志·地理志》云:“犨城,旧曰滍阳。”《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唐初置鲁州,滍阳县属之,贞观初废。”道光《宝丰县志·古迹》中说:“漏泽园,附滍阳镇旧义冢六……西南‘古城’下坡一处……”从中指明,滍阳镇西南之“古城”,即古滍城遗址所在。由此可知,滍阳城即为滍城。

滍城亦称应城,为西周应侯国之都邑。乾隆《宝丰县志·沿革志》载:“《禹贡》豫州之域,殷应国,周因之。”道光《直隶汝州志·沿革志》云:“宝丰县:殷,应国。”《魏书·地形志》曰:“鲁阳郡山北县,太和十八年置。注:有应山、应城。”《水经注》曰:“(应水)又经应城西,折而又经应城南,至旃旜寺入滍水。”《元和郡县志》云:“滍阳城,一名应城。”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应国是西周武王之四子应叔之封地。原封地在山西省应县古应国境区,故继称应侯。公元前995年,周昭王为南征荆楚,扩疆拓土,抵御楚国势力北侵,帅师南征,并动迁北方姬姓侯国南徙,应国亦在其列。其后,应侯迁都于滍城,仍袭应国国号,是为姬姓应国。公元前678年,为楚文王所灭,历时320余年。

综上所述,蚩尤城昔时即在滍水之阳的滍阳镇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名称先后称之为滍城、滍阳城、滍阳县、应城、应乡,或称滍阳镇、滍阳街等。

●蚩尤族栖居地考

九黎山,亦称九里山,是横贯于宝丰县东南滍水之阳的一道缓山丘岭。它西起滍城,东至北渡镇迤东,全长三十余华里。相传远古时期为九黎族聚居地。据《河南通志》云:“九里山在宝丰东三十里,相传汉高祖败项羽于此。”《方舆纪要》又云:“九里山在(宝丰)县东南三十里,以延袤九里而名。”《汝州志》亦云:“九里山在(宝丰)县东南三十里,世传楚汉交战于此。九里之西有华山,其峰较高,未详名所自起。”另据嘉庆《宝丰县志·金石志》姚如皋所撰《重建祖师圣公圣母庙记》碑文记述:“县治东南隅六十里许,有山曰九里之名,乃是汉霸旗磨之孤峰……”上述史料提及的“九里之西有华山”,据考,“华山”位于滍城之东岗。

九里山称“九黎”之名者,尚有原北渡村古寨门匾额可证。今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古名北渡寨,昔时建有寨垣,设四门,门楣皆有匾额。东曰“东迎启明”,西曰“西瞻长庚”,南曰“南临滍水”,北曰“北望九黎”。由此证明,北渡镇以北相邻之山冈,当为九黎山。据考察,九黎山系发端于今鲁山县辛集乡北境“龙鼻山”,向东南迤逦延伸,经锅底山、舒山、应山、华山、白龟山、凤凰山、北渡山等至北渡镇境区以东,宛若一巨龙,横卧于滍水之滨,与滍水相依为伴,沿途有九岭相汇,故名九黎山。

九黎山名之由来,盖由古时九黎族聚居而得名。据《史记·五帝本纪》注引孔安国注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战国策·秦策》高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另据《吕览· 荡兵》云:“蚩尤作兵。”高诱注:“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以上史料证实,蚩尤为九黎族人的大酋长,其都邑蚩(滍)尤城,在九黎山之阳的滍水之旁。

综上所述,宝丰县境北部的养(羊)水,为蚩尤出生地;宝丰县境南部的滍城(滍阳城),为蚩尤氏族邑都;与滍城相依的九黎山,为蚩尤氏族的栖居地。此外,与蚩尤文化相关的鱼齿山、鱼陵山,由应龙氏族栖居的应水、应山以及蚩尤族系雔(仇)尤氏族聚居的犨水等地,皆在宝丰县南部境区。故此证实:蚩尤故里在宝丰。

蚩尤

古滍阳城区图(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