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清代考据学家武亿纂修鲁、宝、郏三县志
蚩尤故里话蚩尤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考据学家武亿纂修鲁、宝、郏三县志

 

●潘民中

清朝中期乾嘉年间朴学(也称考据学)大盛,宗师多出南方,出身北方者如凤毛麟角,而武亿被誉为中州朴学开创者。学者姚鼐在《武亿墓表》中说:‘今中州士知读古书、为汉学,自君始。’学者孙星衍赞誉武亿:‘中州读古书,崇经学,搜访碑刻,备一方掌故,多自亿为倡始。’武亿堪称一代大家。

●武亿的生平与仕途

武亿(1745-1799),字虚谷,号授堂,河南偃师人。幼承家教,酷爱读书,年十二,就“遍览九经、诸子,为文下笔千言”,塾师教他经史,能“举疑义以相质难”。但未及弱冠,父母相继谢世,使他“哀痛毁瘠,以读书自励”。乾隆三十五年(1770)应乡试,获中第六名举人。但由于“乡居讲学,力求博通,鲜所师承”,学问一直未能精进,应会试屡不中,直至遇到朱筠。朱筠博学宏览,以经学、六书训士,是“乾嘉朴学的开宗元勋”“乾嘉朴学家的领袖”,武亿对其推崇备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武亿第三次参加会试,留北京居朱筠邸。在朱门下“就书肆购异书,所得金石古文,皆为考证,学日益进”。朱筠负海内文望,门下士多一时贤俊阔达不羁之才(如《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就出自朱筠门下),武亿与之交游开阔了视野,学问大进,“通贯经籍,讲学依据汉儒师哲,不蹈宋明人空虚臆说之习”,奠定了深厚的汉学根基。乾隆四十五年(1780),武亿第四次参加会试中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县归班用”。

乾隆五十六年(1791)武亿走上仕途,赴任山东博山县(今山东淄博博山区)知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珅专权朝廷,并领步军统领事。他听信妄言认为山东王伦起义被扑灭后,王伦并没有死,只是下落不明,便秘派番役四处寻找王伦踪迹。番役曹君锡、杜城德以缉捕王伦为名,招结无赖十一人,横行山东州县。武亿闻报下令拘捕,先是杜城德恃强倔强,后又拿出提督发的牌照进行威胁。武亿质问他们:“既是牌照命令你们与地方官府合力捕盗,为何来博山已三日不向我报到?而且牌照上明明写着只差遣二人,而你们为何成群结队,耀武扬威?”杜城德等无言以对。武亿依法一一杖之,民皆称快。山东巡抚吉庆知道此事后,担心“将累上官”,以“任性行杖”劾革武亿官职。

武亿罢官后,因为清贫,无资回乡,又“不欲以己事累博山父老”,故应东昌启文书院之聘,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后又主持过偃师二程书院,讲学于汝州春风书院,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以小学、经史教谕生徒。武亿自幼酷爱金石之学,在讲学授徒的同时,仍坚持潜心研究。主要金石学著作有《金石三跋》、《金石续跋》、《钱谱》等。经学家江藩在《国学汉学师承记》中说:“(武亿)酷嗜翠墨,游历所至,如嵩山泰岱,遇有石刻,扪苔剔藓,尽心模拓,或不能施毡椎者,必手录一本。”又说:“偃师杏庄,去所居十余里,民家掘井,得晋刘韬墓志,长二尺有余,重几(近)百斤,先生肩之以归。”乾隆甲寅年(1794),武亿曾应著名学者阮元之邀,参校《山左金石志》。武亿对恩师朱筠门下学兄章学诚开创的方志学,也极为看重。他曾教育子孙:“读书当期有实用,而实用莫过于地志之学,谓山川地势关津要害,能了如指掌,庶胸中包罗有物。”他参与了偃师知县汤毓倬、翰林院编修孙星衍主持的《偃师县志》的编纂事宜,负责金石部分,著成《偃师金石录》二卷、《偃师金石记》四卷、《偃师金石遗文补录》等,刊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

●编纂《鲁山县志》《宝丰县志》

乾隆六十年(1795)冬,鲁山知县董作栋与宝丰知县陆蓉利用在汝州行馆相会之机,商定共同聘请武亿主纂鲁山、宝丰二县志,设志局于鲁山元紫芝琴台,先纂《鲁山县志》,接着纂《宝丰县志》。《鲁山县志》至嘉庆元年(1796)秋完成。董作栋在为《鲁山县志》定稿所写《序》中称:“予于乾隆壬子岁承乏是邦,披阅旧志,进邑之贤士大夫询问掌故,思加订正。自维谫陋,日从事鞅掌期会间,数载以来,未惶惧及。偃师武子虚谷,好古多闻人也,自山左解绶归,著述自娱。去年冬,余介邑茂才李居来,走币达书,以志事相属,虚谷惠然肯来。邑之士大夫鼓舞兴起,遴选尤才者能者,分司采访、校雠。予与虚谷,悉心参酌,凡诸体例一仿史裁归于,证前书之舛漏,扬近事之芳懿。矢诚矢公,阅一寒暑而卒业。为目二十,为卷二十有六。”书前开列《凡例》九则,其中三条最能体现本志书的体裁特点。其一:“旧志所载诗文,今归入建置、古迹。依范致能《吴郡志》例,文繁不杂,最为典据”。恢复了《艺文志》本体,专门著录书目。其二:“采辑金石遗文,与县中墟聚、里居、山川、关隘,对证互见。实为史志所未载,反得散见于此,是以不惮博引详稽,取为方志之要。”这一条之精神贯注于全书,为本志一重大特点。举凡山川、古迹、物产、里甲以至衙署、书院、义学、寺观等目无不于金石遗文中博引详稽,穷究其历史渊源。名家手笔,功力非凡,可见一斑。如物产之香稻,引《文选》之张衡《南都赋》“滍皋香秔”谓“古代滍水之泽产香稻米”。其三:“前志多自为叙论,抄袭一律,望之刺目。今一概扫弃,因文见义,览者自详。”

武亿主纂《鲁山县志》于嘉庆元年(1796)成书后,当年就刊刻了出来,称嘉庆《鲁山县志》。然后如约接着纂修《宝丰县志》,“自草创以迄刊布凡十月”,到嘉庆二年(1797)完成。嘉庆《宝丰县志》结构严谨,仍沿用史书体例,图、表、志、传、记五体并用。资料搜集广泛,《兵防志》最为典型,从隋唐府兵,至金巡捕,元土兵,明屯兵,皆有详细记述,脉络系统清晰,远出一般志书之上。武亿长于金石考据,搜罗金石最勤。该志书二十四卷,金石即有六卷,占全书四分之一,自周迄明末,搜采殆尽。武亿历来主张金石文字与经史对证互解,利用金石资料补缺纠谬,效果显著。宝丰知县陆蓉为该志所作《序》曰:“虚谷中州名士,畏荣好古,耽道研精。其为志也,叙事典而详,辨物瞻而约。复以金石可备参考,乃命其徒求钟鼎于应滨,摹碑碣于蔓草,是以选义引证,多所裨益。非所谓操斧伐柯,取则不远者耶!当其屏浮词,绝臆论,凡若爱古薄今,而诸生有辨疑问难者,亦必参酌,以存其说,虚怀若谷,益可想见其为人矣!”

●编纂《郏县金石志》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之《金石学家列传》第十八《武亿传》有:“修鲁山、郏县、宝丰三志,藉以自给”之语。嘉庆《郏县志》今佚,惟存章玉森《序》,而《序》中不言武亿纂修该志事。武亿纂没纂修过《郏县志》成了疑问。但《清史稿·艺文录·史部·金石类》著录有“《郏县金石志》一卷、《宝丰金石志》五卷、《鲁山金石志》三卷”,“此三种皆为武亿编纂其县志时所撰”。其他资料也有说武亿纂有《郏县志》者。似乎武亿确实纂修过《郏县志》。仔细推敲章玉森嘉庆七年(1802)《重修郏县志序》称:“前令毛君,尝开局倡修,莫获卒业。岁庚申,予承乏兹土,以诸务未理,无遑及此。今岁稍暇,爰商诸外翰张、刘二君,延邑中宿学之士,搜集讨论,共成是编。”章玉森是庚申岁即嘉庆五年(1800)到郏县知县任的。“前令毛君”者乃浙江余姚毛师沆,毛师沆乾隆五十二年(1787)来任郏县知县,嘉庆五年章玉森来接郏县知县前卸任。在鲁山知县董作栋、宝丰知县陆蓉聘请武亿修志时,毛师沆还在郏县知县任上。极有可能武亿修成鲁山、宝丰二县志之后,毛师沆见其效果甚佳,于是趁势“开局倡修”礼聘武亿来郏纂《郏县志》的,但仅完成《郏县金石志》,“莫获卒业”。郏县志没能最终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据《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武亿传》载:“嘉庆四年十月,仁宗谕朝臣密举京外各员,内操端洁、才猷干济、于平日居官事迹可据者,得赴部候旨召用。亿在所举中。十一月,县令捧檄至门,而亿先以十月卒矣,年五十有五。”郏县知县毛师沆聘请武亿纂修《郏县志》,刚开个局,尚未来得及终稿,武亿突然病逝了。也恰在此时,毛师沆卸任郏县知县,遂将未完成之《郏县志》稿留给了下任。章玉森刚上任,无暇顾及修志之事,三年后接续修志之事时,已弄不清楚所接收半拉子志稿的详细来由了,因此在《序》中没有言及武亿纂修《郏县志》之事。

不过,武亿在纂修了《鲁山县志》和《宝丰县志》之后,还曾于嘉庆三年(1798)应安阳知县广东长宁举人赵希璜的邀请,帮助其纂修《安阳县志》。武亿由于有纂修《偃师县志》、《鲁山县志》、《宝丰县志》的实践经验垫底,成竹在胸,驾轻就熟,《安阳县志》完成得很顺利,且成为县志的样板,受到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大学士纪昀的高度评价:“试阅其目,井井有条,多合古意。先以图、次以表,挈其纲要;次以志、次以传、次以纪,析其目矣;殿以艺文,乃仿古人之目录,不似近人之附载诗文,其体例不亦善乎?而每条必有考证,不徒杂袭旧文,其叙述不亦确乎?”

武亿

清道光癸卯年刊本《授堂金石三跋》、《授堂金石文字续跋》,武亿撰。

清嘉庆四年刊本《安阳县金石录》,武亿撰。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