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秋收
受伤的老鹰
白龟湖晚霞
为屠呦呦获奖叫好
拾豆芽儿
致未来女儿的一封信
弘道养正
人到中年,该打多少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屠呦呦获奖叫好

 

●陈鲁民

2015年10月5日,85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第一次将科学类诺贝尔奖收入囊中。国人纷纷庆祝,引以为荣,科学界更是欢欣鼓舞。我不由想起清人顾炎武的名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多年的风霜雨雪,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诺贝尔奖评委会将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完全是实至名归。她说,“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梅花香自苦寒来”,屠呦呦这朵花开得也很艰难。当时,她的实验条件极差,自己身体又有病,而且,恰逢“文革”,各种干扰非常厉害,造反派拎着大棒捣乱,批她是“白专道路”。但她和她的团队顶住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殚精竭虑,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他们的成功再次验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老树着花无丑枝”,屠呦呦这朵花开得虽然晚,但晚有晚的意趣。1971年,屠呦呦的实验即获得成功,后来投入生产,推向世界,几十年来,这种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屠呦呦的成就40多年后才得到国内外的普遍承认,拿到诺贝尔奖。唏嘘之余,不由想起王勃名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好在天道酬勤,功不唐捐,老树开花别有一番色彩,更有一种特殊魅力。

“墙内开花墙外香”,屠呦呦这朵花也曾有此际遇,值得反思。诺贝尔奖评委会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厚礼,很了不起。”但这一巨大发现一段时期内在国内认知程度并不高,当时仅被授予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发放奖金四千余元,而屠呦呦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几次铩羽而归,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并且由于宣传不够,她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如一个三流明星;由于引导不够,一些人对她的贡献还有争议,这其中有不少做法值得斟酌,有一些教训值得记取。

历经千辛万苦,寒来暑往,屠呦呦这朵花终于盛开了。这朵花开得不易,开得艰难,也开得辉煌,开得大气。好花须要绿叶扶,我们都要爱惜屠呦呦这朵花,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准,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倍加珍惜爱护屠呦呦获得的这一荣誉,每人都要当护花使者。作家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同样道理,一个没有鲜花的花园是悲哀的花园,一个有了鲜花却不知道善待的花园则是一个毫无生机的花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屠呦呦这朵花开了,善待这朵花,珍惜这朵花,尊崇这朵花,就会带动更多鲜花开放,带来更多科技成果问世,使我们的科技大花园里真正做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香飘天外。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