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鹰城古韵之“山下故原”与“应国印象”
郏县冢头镇会馆:万里茶道东路的地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鹰城古韵之“山下故原”与“应国印象”

大型油画《鹰城古韵》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鹰城历史沿革图表
 

●娄金山

“鹰城古韵——平顶山历史与文化陈列”大型历史文物展览是我市历史上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的第一个基本陈列,它以在我市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基础,通过“山下故原”“应国印象”“楚汉文明”和“唐宋遗韵”四个部分,突出展现平顶山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一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鹰城古韵》。这幅油画隐约表现以45度由西南向东北展翅飞翔的鹰的形式贯穿了18个经典文化故事,讲述了鹰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鹰的腹部,有一条S形孕育文明的母亲河,表现了鹰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面选用了鹳鱼石斧图、刘累御龙、周公封应、叶公问政、墨子讲学、楚长城与鲁阳关、牛郎织女、鲁山缫丝、香山寺、千手观音、风穴寺、昆阳之战、汝官瓷、瓷器贸易(水运)、冶铁铸剑、三苏祠、牛皋抗金等。其中,鹳鱼石斧图在绘画史上不仅反映了人类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油画左右两边的地层表现了出土于平顶山境内的从旧石器时代到宋、金、元各时期有名的器物,更加说明鹰城悠久繁荣的历史文化。

●山下故原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住在山洞里,使用打制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我们的先民开始走出山洞,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台地上,既取水方便,又防水淹。特别是两河交汇处,最适合人类居住。如今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仍然是人口、经济都很发达。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8000至7000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持续时间为距今7000年至5000年。

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鹳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开启了中国绘画史的先河。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350年至3950年。蒲城店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57年发现。2004年,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蒲城店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东周、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所发现的龙山时期城址:城墙有东、西、南三边,北部为河道,可能被河水冲毁,东西边长120至140米左右,南墙246米。现存城址占地面积4.1万余平方米。残高约3米,二里头文化城址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它不仅将平顶山的建城史前推了千年,而且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煤山遗址分为四层,最下面两层为龙山文化晚期煤山一、二期,上面两层为二里头一、二期。这为龙山文化往下发展找到了地层关系,被编写进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教科书。

●应国印象

史传古时候在我国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氏族应龙氏。他们由来自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雁氏和发源于我国西北部的炎帝族中的一支——句龙氏混杂聚居而成,曾在黄帝大败蚩尤的涿鹿、阪泉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之后便定居在今山西省应县和雁门山一带。他们就是应国的先民,或在商初甚或早在夏代就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是为应国。其国都在今山西省长子县。商代中期,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与应国地域相邻(安阳距长子县150多公里),并且同源同宗(均源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双方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应国的国君时常去朝见商王或向商王朝进贡。商王也不断地关心应君的情况,或亲自前往应国巡视、田猎。当时应国国君不仅被称作应侯,也曾被称为应王。应国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个护卫商王畿地的较为强大的属国。

商纣王末年,周文王为翦商之计,先灭应国,而后灭殷商。周初,为缓和与商人的矛盾,武王虽封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都故地以奉商祀,但为防范殷民群起叛周,同时又设置“三监”加以控驭监督。成王时,周公对此安排仍不放心,对“三监”也不信任。为预防不测“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所封邗、晋、应、韩四国皆武王之子,成王弟。封应国者为武王第四子应叔,爵称应侯。由于这次是在应国故地上重新分封,故而习沿其旧国名仍称应国。武王的其他三个儿子邗、晋、韩的封地也都在晋南及与山西交界的河南省沁阳市一带。此皆求兄弟数国间便于互相支援,共同监督殷遗民。

西周前期,姬姓应国与周王朝关系十分融洽。第一代应侯深得成王的赏识和信任,其地位也十分显要。盖因封为应侯,还兼“监”之职务,与周武王所设“三监”的任务一样,负责监督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三监”叛乱时,应侯力助周公平定了叛乱,立了大功。受到成王的夸赞“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并被誉为“应公”。从周公旦称“公”来看,周初能获得如此殊荣者,其功高位显必在一般诸侯之上。

昭王(公元前995年)时,殷遗民的势力几经分化、瓦解和打击,已不复有反抗能力。而居于南方的楚国日渐强大,对周王朝在南方的统治构成新的威胁。为遏制楚的势力向北发展,在昭王南征荆楚前后,便从北方调遣一些诸侯国南迁分封于淮汉之间,以充实南疆。应国即在其中,被迁至今河南省中部的平顶山一带即《汉书·地理志》所载的颍川郡父城县之应乡。《水经注·滍水》所记之应城所在地。应国新封的疆域涉及今汝河以南的襄城县、郏县、宝丰、鲁山、平顶山市、叶县一带。其都城在滍水(今沙河。滍水之名当为纪念其祖先应龙氏在涿鹿、阪泉战役中打败蚩尤的战绩而特意命名的。滍与蚩原本一字后因名之河加水旁)北岸。因习沿旧称仍名应城。据实地考证,1964年4月20日淹没于平顶山市西郊白龟山水库西半部的原滍阳镇即为应城旧址,其西侧有应水,西北有应山,显然皆因应国南迁而得名。

西周末年,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应国的地位也渐渐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进入春秋以后,强大起来的楚国更是肆无忌惮地向北扩张,原分封于南方作为周的屏障的诸小诸侯无法抵御,不断为楚所兼并。此时周王朝已自身难保,名存实亡,更无力与楚抗衡,于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应国竟无声无息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其灭亡时间在公元前687至公元前679年之间。自立国到灭国,前后360年。

从近年应国墓地的发掘情况来看,在春秋中期及其以后的墓葬中,其随葬器物与春秋早期的截然不同,具有十分明显的楚文化特征。恰与上面所推算的应国的亡国时间相吻合。因而我们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揭示了应的灭国时间及被楚所灭的历史事实,解决了应国历史研究上的一大悬案。

众所周知,楚国对其所灭的亡国之君和宗室成员及部分贵族,往往采取分别遣散于楚国内地的方法,以便化解其力量,牢牢控制。因而不难想到,今湖北省的应山、应城,湖南省的应水以及其他和“应”有关的地名,可能就暗示着诸多应国贵族亡国后被楚强制南迁的去向和踪迹。

1987年,时值平顶山建市30周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将鹰城作为平顶山的别名,以纪念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的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

市委、市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将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玉鹰的形象作为我市的市徽标志镶嵌于城市雕塑之中。从此,“鹰城”这个名字便传播开来。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