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养老不能总“含泪” “满意”必须实打实
[看法]“红顶中介”摘帽,监管不能脱钩
下期话题预告:网络资费或降30%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不能总“含泪” “满意”必须实打实

 

话题背景

新近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在农村60%的老人没有存款、三成老人生活上需要得到照料的背景之下,仍有将近八成农村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甚至有每月领取60元劳保的老人感慨“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破解养老难题需要全社会努力

刘选启 (湛河区人大常委会)

养老,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经济供养、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诸多难题,农村养老问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尽责。

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养老政策和机制,提供场所、资金、医疗和服务保障,想办法提高养老金数额,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能够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基本养老服务,能够安度晚年,幸福终老。

其次要强化居家养老功能,让老人能够在家里养老,与子女在一起,这可能比去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更有意义,更利于身心健康,同时也能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作为老人,要体谅孩子们的难处,转变观念,有条件时可以去养老院养老;作为子女,要亲老爱老,感恩父母。假如我们在尊老敬老养老方面做不好,有愧于心,那么将来我们又怎么去面对和要求我们的子女们呢?

农村养老需打破旧观念

郭运常 (河北省魏县检察院)

“养儿防老”,中国传统上是家庭养老,在农村更是如此,老人都是由子女照顾生活起居。

但是,社会的发展冲击了这种养老模式。一方面,计划生育制度的实行,造成了子女少而老人多的局面,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个老人,即使子女的时间允许,精力上也很可能达不到。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青年大量进入城市,他们的事业、家庭也在城市,而老人依然留守在农村。鉴于这些新的变化,尽管农村老人大多数仍希望能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但是现实条件所限,旧的农村养老观念需要打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一定非要与子女捆绑在一起。

目前,农村及乡镇的养老中心、养老公寓纷纷建立,变单独的家庭养老为集中的市场化养老,这是农村养老的一个方向。

改变养老单一模式

陈云飞 (新乡学院)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养老中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子女成家后,多数和老人分开生活,照顾老人显然成了所谓的“困难”。劳动力流动导致农村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下降严重。子女多数在外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尽管大多子女会按期给老人提供养老费用,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子女不在身边,体弱、多病、年迈的老人依然得不到生活照料。现代家庭结构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滞后严重,传统的孝道也在受到新的价值观的挑战和冲击,不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都是造成农村养老存在危机的重要原因。

因此,单一的养老模式显然不能够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将中国传统式的家庭养老、现代家庭养老和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养老相结合是解除危机的根本所在。

建立切合农民实际的养老模式

翟红果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农村老人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他们都比较容易满足,约八成老人对整体生活表示满意,对儿女也比较满意。对于如何养老,绝大多数老人喜欢居家养老,他们不愿意进养老院,原因是经济不能承受,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怕子女被人指责,自己觉得不光彩,在养老院不自由等。

根据农村老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农村养老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一种适合农村老人养老的模式。

一是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根据我国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主要还得依靠家庭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的基础地位是其他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

二是加强和改进社会养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养老院的规模与容量,全面提升养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三是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每个行政村建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的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村委会集资、国家补助,建成互助式养老院、幸福院,老人签协议入住,吃饭、穿衣、医疗等由子女出资。养老院免费为他们提供住宿、健康管理、娱乐、理发等人性化服务。

农村养老任重道远

邱利刚 (湛河区马庄街道办事处)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希望以老有所依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终点。但是年轻人在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谓“亚历山大”,养儿防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大病面前,农民每月所领社保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空巢率”急剧上升,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由于我们人多,钱紧,资源少,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紧张,农村养老“危机四伏”。

农村养老不仅考验着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等传统模式,还在挑战着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村养老应该是多资助、多层面、多元化的,要不断探索适应农村养老的新模式,或以房养老,或互助养老等。国家和政府责无旁贷要承担起更多责任,政府应该是农村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还需要全社会参与。让农村养老逐渐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仍是任重而道远。

农村养老“危机四伏”

崔应红 (鲁山县董周九小)

在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占了70%,而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也就是说现在在农村生活的不是儿童就是老人,很少能看到青年人的影子。

中国农村的老人善良,也很容易满足。在儿女年幼时,常常盼着儿女有出息,等儿女都成龙成凤了,一个个飞出家门,他们得到的是心灵上的安慰,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在一天天地变老。可故土难离,又不想给儿女找麻烦,也舍不得左邻右舍,只能留在农村艰难地生活着。他们总是感叹自己没有给儿女创造多少财富,也从不奢望儿女能够怎么样照顾他们,有吃、有喝、有住,足矣。

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对费用、名声等原因的考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居家养老,而不愿到养老院养老。而且农村的公办养老院,只收养孤寡老人,而民办养老院费用太高,住不起。

老有所养对于农村老人来说,真的是有些奢望。

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吕府刚 (叶县县委办公室)

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突出表现为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有些人拒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人;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过低等。

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认真组织好“孝星”评选表彰等宣传活动,树立模范典型,在中小学加强“慈孝文化”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形成赡养老人光荣、不赡养老人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丰富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依托“农家书屋”建设,建立完善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积极作用,经常组织老人开展秧歌、腰鼓、戏曲等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村规民约及老年人权益纠纷仲裁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真正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满意心态的背后

于炳绅 (天津市河东区)

在没有存款、三成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背景之下,仍有将近八成的农村老人,对自己生活状况表示满意!令人怜惜之余,不难分析出他们有如此心态的原因。

一是生活朴素惯了,要求标准并不高,只要没病没灾,有吃有喝,不想有什么再高的奢求。二是出于对子女的疼爱或自身的无奈,既不愿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也不想轻易离开故土。三是不排除面对镜头或采访时顺情说好话,或怕影响孩子们的名誉。

种种原因,便造成了这些农村老人尽管生活状况并不好,但仍没有怨言。但是,子女必须清醒明白,老人没有要求不等于无须尽责。子女要尽己所能,让老人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

“满意”下的隐忍和辛酸

编辑絮语

新近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年轻人住现代化小区,老年人住破砖瓦房,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甚至有每月领取60元劳保的老人感慨‘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为什么老人会对这样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呢?

据统计,目前,中国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50%,60.8%的农村老人在为基本生活来源担心, 1/3的农村老人需要护理。这些数字无一不在诉说着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根基已经大大削弱,与此同时,公共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农村养老正处于新旧养老模式转换的夹缝之中。

想来,处于这种大背景下的“满意”更多的是隐忍和辛酸。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是勤劳的,也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倾尽积蓄只为孩子能买上房、娶上媳妇,过年过节回来看一眼,这就是达成全部的心愿了。守着自己的土地,住着破旧的老房子,有一口饭吃,似乎一切就没有要求。如果还能领到微薄的劳保,或是子女每月寄来基本的生活费用,不用去养老院,那就是“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这样的现状,这样的“满意”,真的能让人满意吗?

让老年人从内心感到满意,还需要多方做出更多的努力。相关部门应坚定执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同时,继续发挥好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积极作用,全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别再让农村老人流着眼泪说“满意”! (墨墨)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