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细节里的温情(上)
鱼齿山下祭蚩尤
犨城屈原庙探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5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犨城屈原庙探源

 

○潘民中

犨城,春秋时期为楚国犨邑,今位于河南鲁山县张官营镇西约2.5公里,镇辖区内有犨东之战的古战场和犨城遗址。犨城屈原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第一座供奉屈原的祠庙,屈原与犨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犨城屈原庙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由北方考据学大家、原任山东博山县知县武亿和时任鲁山县知县董作栋担任总纂的《鲁山县志》编成。该书卷九《地理志·古迹》载:“屈原庙:《后汉书·延笃传》:延笃‘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另据《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延笃,字叔坚,南阳犨县人。……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可知东汉延笃在世时南阳郡犨县有屈原庙。

据《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属荆州,下辖“三十七城”,其中有“犨”,与“鲁阳”“堵阳”,前后连书。“鲁阳”今称鲁山县,“堵阳”乃今方城县,“犨”当距二者不远。问题是犨县地望具体在南阳郡什么位置?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称:“犨,前汉县,三国魏因,《晋志》因。”隋以后,作为政区的犨县之名消失,其地并入鲁山县。李贤为《后汉书》作注,于《延笃传》曰:“犨,音昌犹反,故城在汝州鲁山县东南也。屈原,楚大夫,抱忠贞而死。笃有志行文彩,故图其像而偶之焉。”

以鲁山县城为参照,犨县故城在“鲁山县东南”,东南多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汝州鲁山县》言:“犨城,县东南五十里。春秋时楚邑,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又《史记》:‘沛公与秦南阳守吕齮战于犨东。’汉置犨县,属南阳郡。建武初遣岑彭击荆州群贼,下犨、叶等十余城。晋初为犨县,属南阳国。”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清一统志》曰:“犨城故城今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1992年新修《鲁山县志》载:“犨城,春秋战国时建。地处今张官营乡前城北。遗址长1200米,宽约1000米。”今遗址之上及周边有前城村、后城村及紫金城村。犨城屈原庙就在此。

见于正史记载的最早屈原庙

屈原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文学史上名声很大,但世间供奉屈原的祠庙却并不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屈原祠庙一在湖北秭归,一在湖南汨罗。

湖北秭归,相传为屈原故里,建有屈原祠庙。秭归一带为屈原故里的说法起源颇早,《水经注·江水》引《宜都记》即言:“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宜都记》为东晋袁山松著,起码说东晋时就有此说了。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五十《宜昌古迹》“祠庙”条记载,秭归“三闾大夫祠有三:一在归州东二里相公岭,祀楚屈原,以宋玉配。一在归州西十里大江滨,唐元和年间建,号清烈祠。一在兴山县北,即屈原宅。”相公岭之三闾大夫祠已不存。唐代清烈祠为王茂元任刺史时建, 1978年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时,迁至向家坪,后因建三峡大坝,再迁至秭归县新县城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按原貌重建。兴山县北屈原宅之三闾大夫祠,在秭归老城东北30公里的屈坪,原为祀屈原之姐的女嬃庙,后因并祀屈原而改名屈原庙,也说建于唐元和年间。可以说,秭归屈原故里说起源于东晋,屈原祠庙始建于唐元和年间。

湖南汨罗,是屈原怀石自沉之所在,建有屈原祠庙。因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自沉汨罗以死”的明确记载,所以汨罗之屈原祠庙的建立比秭归要早。《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引罗含《湘中记》云:“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经此,弭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因汨罗屈原庙寄存有《汉南郡太守程坚碑》,证明程坚碑制成之时,庙已存在,大致不错。

与秭归、汨罗屈原祠庙相较,可以肯定地说犨城屈原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最早屈原庙。这已成为当今屈原研究界的共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在《屈原故里:倾听学者的声音》一文中指出:“根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在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即有屈原庙,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屈原与时代的连接点一文》进一步强调:“延笃家乡南阳犨县的屈原庙,是我们今天所知正史中最早记录的屈原庙。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修建永久性的以纪念屈原为目的的庙宇祠堂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在《屈原的故里和籍家》一文中也称:“以理恒之,(犨县)屈原庙建成的时间应该很早,最迟在东汉。”

犨城屈原庙探源

犨城为何而立屈原庙?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于《延笃传》“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下引周寿昌语曰:“案笃为南阳人,楚汉之际南阳属楚,故有屈原庙也。”此言以延笃故里犨城属南阳郡,而南阳郡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为楚国版图,因之得有屈原庙,固然有理,但未免失之于笼统。

若深究犨城得立屈原庙的原因,我意不外乎三:一犨城为屈原先人居地,因祖及孙立有屈原庙;二犨城为屈原后人居地,为尊祖敬宗而立屈原庙;三犨城有屈原遗迹,世人为纪念屈原而立屈原庙。

首先说犨城为屈原先人居地。众所周知,屈姓出于楚王族,楚武王熊通封子瑕于屈,瑕之子孙遂以屈为姓。屈氏多有在犨城周围地区任职者,这也为屈原先人居住犨城增添不少可能性。先人屈巫为申尹,称“申公巫臣”,申在今河南南阳。屈御寇为息尹,称息公,息在今河南息县。屈家人的事功也多立于犨城周围地区。屈御寇受楚成王之命,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抵御秦军的入侵,商密在今河南淅川。屈完受楚成王之命在召陵以理拒齐桓公的八国之师,订立“召陵之盟”,召陵在今河南漯河市。屈罢受楚平王之命“简东国之兵于召陵”。屈生受楚灵王之命,与令尹“如晋逆女。过郑,郑伯劳之于菟氏”,菟氏在今河南尉氏西北。屈原的这些先人有子孙留居犨城当不无可能。这里还应特别注意:屈建在任莫敖之后改任令尹,与伯州犁同朝为官,犨城就是伯州犁扩筑起来的。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令尹屈建率楚军灭舒鸠,将俘虏的舒鸠遗民迁至犨城北山,监视居住,使此山留下舒山之名。

其次说犨城为屈原后人居地。屈原沉江,其后人流落南方,有“一子一女”说、“二子”说、“三子”说、“四子”说等。《汉书·高祖本纪》及《娄敬传》载有“徙楚昭、屈、景三姓于关中,而北疆乃见楚姓。”这个“北疆”当指关中地,徙至关中的三姓人家,恐怕也只是巨族大户而已,大量的旁支别属仍会居于原地。

再来说犨城有屈原遗迹。据姜亮夫先生《屈原事迹续考》所列《屈子年表》记载,屈原曾两次出使齐国,往返必经犨城,在犨城驿馆住宿。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王正月,公在楚。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至于西门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公还,及方城。”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鲁二国使节往返所走为方城道。而犨城为方城的外关,二者相距80里,正好是一站路程。犨城北滨滍水,是过河渡口所在。过了滍水,朝郏、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方向,便可直通鲁国、齐国。屈原作为国使,多次往返于犨城。犨城是滍水中游重镇,又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屈原此间寓居犨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迹可循。这些遗迹便成为后世建立屈原庙的依托。

犨城屈原庙立于何时?私以为,有如下两个时间节点:

一、屈原自沉汨罗之后至陈胜、吴广起义之前。秦末农民大起义,无论是首义之陈胜、吴广,还是继义之项羽、刘邦,都是原楚国人,起义爆发地也均在原楚国版图上,且无不以恢复楚国相号召。“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可以想见犨城民众在怜悯楚怀王这种感情的支配下,自发地对力主联齐抗秦的屈原产生怀念之情,依托屈原遗迹立庙祭祀。何况,楚南公所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三户”,历来就有指“楚三大姓昭、屈、景”之说,屈原是楚国屈姓的抗秦派爱国名臣,是颇具感召力的。

二、犨东之战前后。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之后,命项羽西进攻秦。“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项羽西进受阻,“还报项梁”。项梁军被秦将章邯攻破后,“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滑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惨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刘邦引兵西,袭陈留,得秦积粟。“与秦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这一战,史称犨东之战。我们从怀王诸老将一致推举刘邦主领西进攻秦所称“沛公素宽大长者”“扶义而西”“毋侵暴,宜可下”可以推想,刘邦在犨东之战前后依托犨城屈原遗迹为之立庙祭祀,既祈祷攻秦胜利,又示人以义师形象。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