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黄花海春意浓
含着一口春天
麦子,麦子
文艺作品要有“温度”
故乡的鸡汤
纯粹读书人
幸福的马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5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的马车

 

阮小籍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母亲烙好了发面馍,对父亲说:“带孩子一块去吧,让咱孩子也进城开开眼。”

父亲不说话。一边梳理枣红马的鬃毛,一边朝着我笑。我知道,父亲准是答应了。

这一年我刚满5岁,父亲27岁。年轻的父亲一边赶车,一边唱歌:“东边升起了红太阳,拉萨城里闪金光……”我也跟着唱:“闪呀闪金光……”

马车一上公路,车多人多。平生第一次,我看到了两头尖尖的小汽车。父亲上过北京,父亲说,北京的小汽车就像咱洛河滩的鹅卵石一样多。

马车一过洛河桥,远远就看到了县城。父亲告诉我,那有着高高烟囱的地方就是化肥厂。父亲带我逛了县城,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买的火烧馍——中间夹有糖和芝麻,真是甜死了。父亲还给我买了两本小人书,一本是《地道战》,一本是《林海雪原》。

逛县城原来不仅有好东西吃,还有小人书看,真美!除了外婆家,县城是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这些,足够我在小朋友中炫耀一阵子了。

装完了化肥,天已经黑了。我们往回赶,快到村口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在喊:“是孬蛋回来了吗?”我问父亲,母亲咋知道是我呢?父亲说,听马车声听出来的。

到了夜里,我给母亲讲那两头尖尖的小汽车,讲那甜甜的火烧馍。母亲搂着我笑,说:“啥时候俺也上县城一趟!”父亲说:“那有啥难,咱不是赶马车的吗?”母亲笑,说:“看把你美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农村自行车还不多见,人们无论是去镇上赶集,还是上县城,大都靠步行。父亲是村里赶马车的,心里能不美吗!

父亲对于马车的喜爱,一点儿也不亚于如今小车司机对自己小轿车的关心和爱护。这辆马车,给父亲、母亲还有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和满足。

父亲当时就睡在生产队的饲养室里,我也就跟着父亲睡了十多年的饲养室。每每到了夜里,父亲就给我讲故事,讲的最多的还是那辆马车的故事——去山里拉煤碰到了狼;去回郭镇送芦席遇到了坏人;去洛阳送木料枣红马闯了红灯……对于那辆马车,父亲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睡到半夜,父亲起来给牲口添料,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就叮当作响。

第二天清晨,母亲在饲养室门外喊:“孬蛋,该起来吃饭了!”其实,总是父亲先听到母亲的声音,然后才叫醒我。我问母亲:“咋不喊我的名字呢?”母亲笑,说:“傻孩子!”

后来,农村实行改革,那辆马车分了。枣红马分给了老王大叔,马车分给了“光棍李”,父亲分到了一匹小马驹。父亲闷闷不乐,母亲也整日不说一句话。好长一段时间,父亲竟茫然地不知如何打发日子。没有了牲口脖子上叮当的铃声,我竟也无法入睡。

如今,父亲母亲都老了。但一说起那辆马车,父亲就会神采飞扬,我和母亲就会忍不住笑。

那一辆马车从我的童年岁月里走过,从父亲的青春年华里走过,从母亲的牵挂和喜悦里走过……那真是一辆幸福的马车。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