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特色”打工族的成功绝非偶然
立足传统 勇于创新
在外打工离不开家乡支持
企业发展拼的是技术
不管干啥都得动脑
紧跟市场,不安于现状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传统 勇于创新

 

本报记者 温书功

几天的采访,让记者对郏县拉面缘何香飘上海有了更深的感悟。

走出去的郏县人,开始做小工,然后成为“拉面匠”,攒下点资金就去承包企业、学校食堂的一个窗口,再好一点就盘下一个小店面,小店面再扩展成大店面,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来。如今上海市区开办拉面馆600多家,有6500名郏县务工人员在面馆打工。

餐饮业内有句行话:眼光是金,特色是宝,要敢为天下“鲜”。郏县面馆虽是小作坊经营,一开始就在就餐环境、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为了克服小、散、弱的特点,他们统一了店名、统一拉面制作流程、统一配方,定期切磋技艺,取长补短,走抱团发展之路。

无论在何领域,创新意味着市场的丰富,产业也将日益壮大。但创新与传统并非是对立的,如果一味死守传统不创新,那么迟早会被变化的市场所淘汰;如果抛开传统谈创新,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为继。只有立足传统谈创新,一个产业才会做大做强。郏县拉面能在上海杀出一片天,成为特色美食,恰恰体现了经营者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的品牌意识,抱团发展形成了规模效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在采访过程中,郏县在外开拉面馆的人都会念政府的好。记者了解到,郏县县委、县政府在看到拉面致富路的成效后,便把发展“拉面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龙头产业来抓,采取政策引导、品牌带动、鼓励扶持、健全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拉面经济”发展壮大。县、镇领导多次赴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该村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上海心声美食有限公司设立郏县劳务输出上海工作站,引导全县外出人员赴上海务工。农民工赴上海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内容涉及拉面制作、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服务礼仪、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普通话、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去年以来,县里举办“拉面匠”培训班6期培训300人,为“拉面经济”输送了大量技术实用型人才。

“拉面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自发组织的探索阶段进入到本世纪初能人带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壮大和目前的提档升级阶段,他们实现了打响一个品牌、活跃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