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探索·发展·提档
口味赢口碑 品质树品牌
我市五家单位两个村镇喜获殊荣
石桥镇已浇 麦苗返青水两万亩
节后各零售点剩余烟花爆竹逐一回收
学习雷锋我先行
连续用耳机不要超过60分钟
五一假期火车票开售
不图赚钱 只为喜欢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发展·提档
——“郏县拉面”香飘上海三部曲
文占永在自己的面馆拉面。 供图/航豫公司
 

2月14日,记者在郏县安良镇西安良村发现,不少农户早早贴上了大红对联,大门却紧锁。村民文万顺道出了谜底:“俺村在上海开了不少拉面馆,乡亲们都在面馆打工,春节不放假,家人贴上春联都去上海过节去了。”

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国宪自豪地说:“郏县拉面在上海可是大名鼎鼎,如今郏县人在上海市区开办的拉面馆有600多家,务工人员有6500名。郏县拉面能在上海成气候,多亏了西安良村出了个‘拉面大王’文占永。”

文占永18岁时就独自去城市里谋生路,在建筑队干过,在煤窑里干过,但支付完生活费,挣的钱所剩无几。“没有技术,挣不到大钱。学厨师起码不会饿肚子。”文占永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在上海的一家拉面馆里当帮手打杂。因为勤快,师傅们都喜欢让他当下手。别人睡觉了,他悄悄地学手艺,抻面、溜条都是力气活,寒冬腊月常常练得大汗淋漓。

“训练累得身体就像散了架,躺在床上都不能翻身。”回忆起当时情景,文占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搓面、溜条和拉面等十几道工序,做出了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而且每拉一把面,入锅捞出恰好一碗。后来,文占永向老板提出不要高薪要提成,卖出1碗提4毛钱。一月下来,他净挣了8000多元。

1999年,赚下了人生“第一桶金”的文占永自己开了一家面馆,注册“河南小红帽”商标。6年后,他拥有了13家分店。随后注册成立上海心声美食有限公司,并先后进驻昌毅科技、富士康电子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承包餐厅窗口,经营拉面饮食,日销售拉面超过3.5万碗。面馆多了,他便把愿意干这一行的亲戚、老乡都招了过来,就这样一带十,十带百,西安良村的农民纷纷走出贫困的大山,到上海务工。迄今为止,他已录用了400名同村邻里。

村民文红举说:“占永秉性善良,在老家就是个热心肠,到了上海后,这个‘毛病’仍改不了。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致富,他把自己13家分店,全部转给了有管理能力的老乡经营。手把手教拉面手艺、传经营经验、借启动资金。现在每个店一年挣50万元松松的。我能有今天完全是沾了文占永的光,是他把我带进了餐饮业,领上了致富路。”

据介绍,郏县拉面能在上海做得风生水起,经验有二。一是600多家郏县拉面馆是一个团队,领军人物是文占永。在文占永的倡导下,他们统一了制作流程和配方,定期切磋技艺,取长补短,走抱团发展之路。二是领导重视。2009年3月,县、镇领导专门赴上海进行考察,并在该村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设立郏县劳务输出上海工作站,引导全县外出人员赴上海务工。农民工赴上海打工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内容涉及拉面制作、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服务礼仪、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普通话、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去年以来,县里举办拉面匠培训班6期培训300人,为郏县拉面做大做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工巧匠。为了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及时解决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各部门简化办理劳务输出证、婚育证、身份证等证件的程序。郏县“拉面经济”已从最初自发的探索阶段进入到能人带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壮大和目前的提档升级阶段。

目前,西安良村有560多人外出务工,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4,其中近520人在上海投身拉面产业。如今的西安良村绿树成荫、街道宽敞,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村卫生室、小学、健身广场、菜市场、综合服务中心等让人目不暇接。 (本报记者 温书功)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