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
3上一版
 
曾有文人题壁的汝坟桥村
长桥古镇古迹多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有文人题壁的汝坟桥村

 

李荣欣 田翠芝

说起咱平顶山市的古村落,高新区的汝坟桥村是个绕不过去的地方。因为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村子,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名播四方,连大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中都曾提到过它。

从它的名字有一“桥”字就可以断定,这村子与桥有关。纵观它的兴衰史,可以说,它是依桥而兴,又因桥而衰。首先说它依桥而兴。汝坟桥村紧临着一条河,这条河叫沙河。沙河是豫西南地区一条重要河流,汝坟桥村所在地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通衢之地。据说,从春秋战国时代起,这里的河上就有了桥。县志记载,这桥明清两代曾经历过两次大修。清代大修时立的记事碑,现在还矗立在河边。由于有桥,车、人来往,加之上下的船只停留,这里就成了码头、驿站。由于成了码头、驿站,南来北往、西上东下的人多在此留驻,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村落。形成村落后,一街两行就盖上了房屋,有些房屋就成了驿站的客房。这样,聚起了人气,后来就形成了个有寨墙、有集市的繁华热闹的大村庄——汝坟桥街。

再说它因桥而衰。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改善许昌到南阳的交通状况,在汝坟桥村东南方的沙河上,由苏联专家设计、中国工人施工,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从此,这里的交通改道,汝坟桥村旁的渡口就被冷落了。随着渡口的冷落,在村子里靠开店、卖饭等为生的人们的生意也萧条了。这样,繁华热闹的汝坟桥街,就由兴变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过去,南来北往的人们,除了生意人外,众多的就是上京、赴省谋业或赶考的文人学子了。为了迎合文人墨客,吸引他们驻足,当时的驿站盖起高屋,用石灰刷白墙壁,供他们题诗留词。这些留有文人墨客墨迹的高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荒弃,随着岁月流逝,慢慢消失殆尽。

关于汝坟题壁,古代和现代有关著作中都有记载。北宋张邦基著《墨庄漫录》卷五记道:“重和戊戌冬,予道由颍昌之汝坟驿,壁间得廖正一明略手题三诗。其一云: ‘阿怜二十颇有余,秀眉丰颊冰琼肤。无端欲作商人妇,更枉方寻海畔夫。’其二云:‘阿梅笄岁得同欢,懊恼情深解梦蓝。莺语轻清花里活,柳条弱嫩掌中看。’ 其三云:‘淮源距襄阳,亭侯逾十舍。征鞍背绣帷,云雨满四夜。双艳尽倾城,一姝偏擅价。独怒惠心轻,误许商人家。’”这三首题壁艳诗,是抒写作者对相好营妓的思念。廖正一,字明略,北宋衡山人,元丰二年进士,累官端明殿学士,与苏轼私交甚好。张邦基路过汝坟桥见到时,这些诗已在驿站的墙壁上存在二三十年了。

大哲学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为求取功名,清末曾两度路过汝坟桥,因阴雨滞留在旅馆里,为排遣两试不第的郁闷,他有感而发,在店里的题壁墙上,挥毫写下了六首诗。第一首诗曰:“记得新春话别时,临歧温存挽征衣。曾闻天上玉堂好,莫为思侬愿早归。”第二首曰:“文场一战竟抛戈,如尔同声唤奈何!料得相逢应慰藉,妾家薄命累郎多!”第三首曰:“苦叫夫婿觅封侯,柳色青青怕上楼。谁料天涯仍落拓,相逢莫问黑貂裘。”第四首曰:“珠玑才调锦年华,久别当知初念差。一掬临风相思泪,而今应长海棠花。”第五首曰:“年来事事不如人,惯逐群仙步后尘。才藻如卿堪第一,奈何偏现女儿身!”第六首曰:“萱堂辞罢感长征,晨馐夕膳代奉迎。归去慈帷仍键羡,晓妆台下谢卿卿。”冯台异写这些诗,虽为一时消遣,但因为是佳作,竟被过往士人广为传诵。大哲学家冯友兰也曾驻足汝坟桥,晚年在其自传《三松堂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听说父亲在汝坟驿的一家旅店墙上写了几首诗,当时很是传诵。我就在我们住的这个旅店墙上找,事有凑巧,他住的果然就是这家旅店,我一找就找到了他写的题壁诗。”在路过的驿站旅店里,读到已故父亲二十多年前写的题壁诗,可想大哲学家有多高兴,致使他多年难以忘怀。

也真是“事有凑巧”,由于张邦基和冯友兰在他们的著作中保存了这些诗句,才让我们可窥古时和过去“汝坟”之一斑。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