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山里人
我读《此心安处》
善待中年
人迹板桥霜
一杯糖水
舟游仙境
母亲在,天天都是中秋节
背影
争斗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读《此心安处》

 

▶▶▶曲令敏

认识高春林很久了,零零碎碎读他的诗,注视着他不断行走的踪迹——走向更高更纯粹的心境与诗境。有才华有思想的高春林,多年来谦恭地认领生活,锻打成诗,成散文,成为珍贵的文化景观。

高春林的诗以家乡郏县安良为根系,字词的块根带着他童年生活的津液再生,一脉脉成为他的精神家园。我不止一次踏访过那里的山与河。有幸的是,高楼村在上游,村前有山自西而东,春花秋叶,莹然有情。村后沿山脚是一串儿小水库,库水清澈,林鸟乱飞,一望便生年华辽远之意。一别经年,我不敢问那山那水是否安好,但无论如何,那方山水都已经被高春林留驻在他的诗行里:“小如镜子的水库/小如稿纸的窗户/小如火柴盒的村子/小如一根绳子的路/在大刘山前,漂浮,折光//他家的小板凳/小牛犊、小四合院、小小的愿望/被他父亲述说着,要他/小谋成就,转动世界的花眼魔术/我眨眼皮,一如弄不懂/门前溪水流向何处//小河水穿村,日日东流/小学里的电影放映组/搬走前,演了一场关于光的黑白故事/仿佛他在这片子里远走高飞/城和乡之间聚散两依,两扇木门/一幅门联叫人流连——家居深山绿水长,人在春风和气中。”

近日读了他的散文集《此心安处》,不由心生感叹,生活不易,持守心灵的柔软与高洁更不易,高春林做到了,这是一个奇迹。以我的浅见,《此心安处》是诗人的心灵地理学,是诗人返身走向心灵深处的精神漫游。上瑞里、广庆寺、苏坟寺,东坡湖,这些人文景观为诗人敞开了通往精神深处的大门。竹影,柏风,水的清姿,鸟的轻啼,无不成为诗人独有的门票。他借此循着苏词的长歌短调,与苏东坡晤面并且交谈。他还跟随林语堂这个导游,追寻苏轼的脚踪,去了徐州、扬州、黄州、惠州……一垄瓦一块砖一拱石桥一通残碑,无不在他明澈如水的文字里呈现出诗意的光亮和思想的温暖。

“在这里看松柏,过溪水,是何等的隐逸——这不是矫情,也不是忘情,而是一种在自然之中没有诸事烦扰的心境……”“这个世界终归是有回响的,正如这里的蛙鸣声,还有一切继续出现的生命的痕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穿梭的梦幻草叶一样生长,以及苏轼那泰然而迷离的词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一个通道上的蛙鸣声》。”不是人在走,是心灵在漫游,并且吮纳。

高春林在散文中讲述心灵事件,就像他用诗讲述他的安良,沉潜内敛。有时候,干脆就是一个人偃卧在天的深处地的尽头儿,流泉成乐,听着它一声声叩响了心灵。有自得,有敬畏,更多的是皈依。这样的文字注定是小众的,是为清心人和倦心人准备的。自知尘俗,我在这里只能挑拣它的生态学意义。现代人被消费主义这条鞭子抽打着,咬定臌胀的物欲发疯一样旋转,视自然环境和他人为消费品,山河破碎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类良知的沦丧,是对真与美的麻木不识。两相参照,高春林的文字是如此清凉,滋心养神。可也正如诗人王昌忠所言:“越是在回忆美好的东西,就只能说明当下情状(特别是灵魂)越是困窘、无奈和凄惶,越是需要向往和想象中的世界来存放和驰骋他们的心灵……”正是这种顽强的对抗,让诗人一次次从现场抽身,返归心灵深处,聚拢纯净的精神力量,采撷本源处那朵白云,那片绽放的真情义与好思量。

高春林的语言如水滴,有冰的刀芒,也有锤击的沉重。也可以说《此心安处》是高春林与苏东坡的对话录,其间和生命际遇相关的机锋,非个中人难以觉知。借诗人的诗作注脚:“走过广场是台阶,是赫然的空门/先前的人,在这儿躲过灰尘/我什么也躲不过/呼吸着松柏的气味儿,为体内的黑暗找软梯/朱红色的木窗后,有一个蛛网安静地垂着/收拾杂念,时间取道静止/只有光明跑着,像一些思想的衣饰/我分担昏睡/又在某个早晨被这里的明澈叫醒/我一个人走动,看那深邃的空旷/像小小岛屿,摁住大海的潮汐。”诗人就这样背对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一步一步走进心中的太空,走进生存的深处,成就了这本散文集。虽然难免因辖制有不尽意处,其间深静养人的文字,依然不失为一种救赎。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