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
3上一版
 
张良与张良镇 张良姜及其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4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良与张良镇 张良姜及其他

本版供图 马进伟
 

◎赵榜 赵大民(河南鲁山)

提起张良,人们会一下子想起司马迁在《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中的话:“夫运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汉高祖口中的“子房”就是张良。

张良,史称“一代谋臣”“谋圣”,相传曾得到圯上老人所传兵法。张良与圯上老人桥上相遇,为求指点两次起早,半夜相候,终得老人的信任,得传《太公兵法》,刻苦攻读,学得了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说:“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司马迁在文中对张良的生平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他出生在今平顶山市郏县一带,祖父张开第,父亲张平,皆为韩国宰相。可以说张良出身名门,是韩国的贵族。后秦灭韩,张良怀着国仇行刺秦王,事败,遂远走他乡。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反秦,张良也举起义旗。后张良在下邳遇到刘邦,俩人一见如故。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带领义军推翻秦朝,战胜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封张良为“留侯”。

平顶山市鲁山县张良镇有“中州名镇”“千年名镇”之称,是全国唯一以丞相之名命名的镇。也可以说,张良是一镇之文脉,滋养了一镇的山水,滋养了一镇的乡亲,提升了一镇的精神,涵养了一镇的境界。

张良镇,古称“瀍店”,坐落在鲁、叶、宛交通要道上,是排兵布阵的绝佳之地。史载刘邦曾两驻于此,一是与项羽争夺“汉中王”,即公元前207年,刘邦、张良带10万大军西征;二是楚汉之争,即公元前205年,刘邦、张良率56万人马东征,这次东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专门记载:“汉二年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刘邦在张良镇周围安营扎寨,如王营村,是刘邦的大营;张良街是张良的大营;东陈营村,是大将陈平的大营;纪营村,是纪信的大营;樊(范庄)庄,是樊桧大营等等,民间传说是36寨72营。

上世纪50年代,张良镇张西村群众在寨墙取土时挖到一块篆体字石碑。碑文大意为:“昔汉王巡营于张良寨,良以此地上酒贡之,王酒后神满吟诗一首:美酒一杯神气满,立志要为天下雄,何惧霸王遁楚地,挥动铁臂天下平。汉王刘邦丙申年二月二日,寨民敬之,刻石记之,汉四年戊戌腊月二日。”特别是汉四年的四字,用四个横道表示,符合汉初年间的写法,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认可。

这通石碑的发现,不仅展现了刘邦的雄心大志、汉军与百姓的深情厚谊,也证明了刘邦率张良等文臣武将东征屯兵于张良的史实。

56万大军驻扎在此,不扰民,不害民。特别是张良,常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中间,与大家促膝谈心,百姓都特别喜爱这个文弱又宽厚仁爱的先生,因此就把瀍店改为张良店。明、清《汝州志》和《鲁山县志》多有张良店、留侯镇的记载。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知县姚卿,直斥用先贤姓名,改为留侯镇”。明洪武二十六年,境内东陈营、王营、纪营属汝州卫。清顺治十年,各营直属汝州。清代,分属易里、遵里,后筑土寨,俗称张良寨、张街。1947年11月张良解放,置张良区;1958年,改称张良公社;1983年12月,改称张良乡,属平顶山市;1986年9月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11月,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23年,被河南省民政厅命名为“千年名镇”。

我们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从当地百姓把瀍店改为张良店,到留侯镇,再到张良寨、张良区、张良公社、张良乡、张良镇,无论怎么改,都离不了“张良”这个人。张良的故事,张良的精神早已植根于这片土地上,早已融于百姓的血肉之中,当地人皆以“我是张良人”而自豪。

人间烟火气,自然离不了美味的食材,姜作为一种调味品,深得大众的喜爱。张良姜以“色泽深黄,辛辣芳香,气浓味长,质实丝多,百煮不烂,久贮不腐”而著称,有“姜中之王”的美称。2010年,张良镇所产的黄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12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录。2018年8月张良姜栽培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个多地都有栽种的农产品之所以称“张良姜”,随便一个张良本地人都会给你讲上一段张良姜的故事。

公元前205年,刘邦和将士们身染伤寒,张良心急如焚,当地百姓把自己窖中珍藏的黄姜拿出来熬汤,送到军营中让他们服用。姜汤入口,暖胃暖身暖心,竟治好了他们的病。张良对刘邦说,是黄姜、是老百姓救了我们。刘邦感恩当地百姓,一统天下建立大汉时,就把张良姜钦定为贡品。而民间亦有这样的民谣:“石桥萝卜,张良姜,神垕姑娘不用相。”毫不夸张地说,一块小小的黄姜因“张良”而名扬天下。

如今,张良镇既有张良姜非遗传承人,传承姜故事姜文化,更有张良姜种植基地,富了一方百姓。大家齐心协力,把张良姜的美誉传播至国内外。而张良姜更带动起了张良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东营、西营、刘庄等村,村村蔬菜大棚,番茄、辣椒、蒜苗、豆角、黄瓜、韭菜、芹菜……各种菜品应有尽有, 张良菜声名远播,畅销到了全国各地。

历史的一页翻阅到近代,张良镇穷苦农民杨国卿,为了生计四处卖姜,其间结识了陈毅元帅。受陈毅元帅影响,杨国卿心境逐渐开阔、敞亮,心里想的不再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家了。他要跟着共产党走,为国家为人民出力流汗。于是,杨国卿为配合解放战争,配合大军渡江,召集乡亲们在张良农家院日夜不停地制作手榴弹配件,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当童养媳的文香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贫下中农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治山治水,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当选第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和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请毛主席题写了鲁山县委机关报《鲁山报》的报头。

而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张良人田红旗女士被称为西藏铁路的御风人,是我国高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从张良山区农家走出的罗三中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罗亚中先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导弹专家,国家与人民的保护神;还有文化学者张燎原、优秀企业家赵国光……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何尝不是家乡张良这块热土的哺育呢?何尝不是张良这条文脉的滋养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定会使“千年古镇”张良变得更美更好。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